郏亶之墓

[标签] 郏侨;苏州;太仓;水利
[正文]

  据《太仓州志》记载:郏亶墓始筑于宋代,有墓道、墓门,两侧有石马一对,并有专祠一所,后废。清同治七年(1868年)太仓知州蒯德模修筑墓道、墓门,重建郏司农寺祠墓,后又废。现在的郏亶墓是 1993 年 8 月建造的,四周绿树掩荫,松柏环抱,幽静而肃穆。

  郏(jiá)亶(dǎn)(1038~1103)字正夫,江苏昆山人,北宋著名水利学家。郏亶出生农家,自幼酷爱读书,识度不凡。嘉祐二年(1057 年)考中进士,授睦州(今浙江省淳安西南)团练推官,知杭州于潜县。但他没有去上任,终日奔走于野外,搞农田水利的考察研究。熙宁三年(1070 年),朝廷诏告天下,征集兴利除弊良策。当时,郏亶任广东机宜文字。看到昭书即上书建议治理苏州五县水田。他认为,“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莫过于苏州。”他总结前人的治水经验,指出治水必须“辨地形高下之殊,求古人蓄泄之迹。何谓地形高下之殊?曰:苏州五县号为水田,其实昆山之东,接于海之冈陇……其地东高而西下……常熟之北,接于江之淤沙……其地皆北高而南下,是二处皆谓之高田。而其昆山冈身之西,抵于常州之境,仅一百五十里,常熟之南,抵于湖秀之境,仅二百余里,其地低下,皆谓之水田”。他指出要根据不同地形特点和水文条件,因地制宜兴修农田水利。主张疏浚与筑堤相结合,“驱低田之水尽入于淞江,而使江流湍急”,这样既可冲刷河床,又可将田中积水排出。他还绘制了许多水利图,为后人治理吴中水利重要依据。郏亶的这些治水理论,曾为当时的宰相王安石所赞赏和采纳。

  郏亶还实地研究了太湖流域治水的历史,考察了 260 多条河流,结合自己治水的经验体会,撰写了四卷《吴门水利书》,可惜此书已佚,仅有《苏州水利六失六得》和《治田利害七事》两篇流传至今。熙宁五年(1072 年),郏亶任司农寺丞,提举兴修两浙水利。次年,遭朝廷保守势力的反对而被罢免。回到太仓后,在村西一片叫“大泗瀼”的低洼田中筑圩堤,开沟渠,建场圃,实践治水理论,获得农业丰收。于是,再次上书朝廷重申治理苏州水田的主张。朝廷复任他为司农寺丞,另授江东转运判官。元佑年间授太府寺丞,出任温州知州。后授比部郎中,未到任,病死于温州任所,终年 66 岁。

  太湖流域现在被誉为鱼米之乡。了解郏亶治水的那段历史,方知过去这里是水患非常严重的地区。一家一户的农民,遇到水灾是无法抗拒的,只有靠地方政府的组织,根据地形高低和水的流向,以筑堤拦水与挖渠排水相结合,才能将低洼的水田改造成为高产稳产的良田。

  郏亶活着的时候殚思极虑为老百姓着想,为昔日娄城的水利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死后得到老百姓世世代代的纪念。


太仓水田


5


8


7


6


[来源]:太仓旅游官微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图书馆、江南文化研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