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姑娘小莉,是我朋友的千金,刚结束高考,对天堂般的姑苏独有好感,对甜甜糯糯的姑苏美食恨不能就着照片流口水,对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更是充满想象。这不,她从千里之遥的宁夏来到苏州,没有听从她妈妈由我接站的建议,直接冲到凤凰街,吃了一碗同得兴的枫镇大面后,才与我联系。
我请她往北折回,约在定慧寺巷口见面。迎面见手举着自拍杆的小莉,笑嘻嘻过来。初见斑驳的小巷,小莉有点疑惑地问我:“为什么要拐到这条弄堂来?”我抑制住对她只知道吃的批评冲动,笑笑。说话间,小莉抬眼发现了刺向碧空的双塔,于是兴致盎然。是,双塔似两枝历经风霜洗礼的生花妙笔,虽未开口说话,却写尽了姑苏的精致含蓄、兴荣繁华、文脉浩荡。文化和历史,也就是在我们的一移一步、一颦一眺的转瞬之间。
我们且走且说。
抬头,定慧寺巷口的牌坊上,正侧题联“名士当年留旧宅,禅门今日尚生辉”,内侧题联“日出推窗喜见塔影,夜深闭户静听橹声”。名士,是当年的苏东坡、袁学澜、周瘦鹃等;禅门,是定慧寺和双塔寺,是宋代诗人苏轼和定慧寺住持僧守钦吟诗互谢、相善相处的佳话;塔,是北宋的双塔;塔影,是周瘦鹃的“亭亭”和“塔塔”,他说:“开出后门来抬头就可望见它们,还是不知足”,于是模仿“姑胥拥翠”在自己的宅院里挖池堆土,建造了“六角亭”,“从此我不须开门,也可以在这亭亭里随时和双塔相见了”,这双塔,俨然是周老日日相对看不厌的“情人”,登亭,就可以把“双塔”拥在眼里、拥在怀里、拥在诗情画意里;橹声,是现在定慧寺巷书画一条街里画家们手上的灵感遐思、墨意渲染,也是世代居住于斯的枕河人家梦里留存的桨声灯影。
穿过幽长小巷,走过吴王桥,向东,苏州大学。是,像小莉这般年纪,我无数次走过文星阁、红楼、东吴大学遗址。现在,因为与具体的人、事、物、历史相连,又经过时光的酝酿,就多了一份深远的思想印记和文化沉淀。小莉听说我是苏大毕业,调皮地问:是不是来致青春的啊?那个他是谁啊?我别过话头说:我们一起去看看我曾经在它前面操场军训过的文星阁吧,是苏大的标志之一,也是姑苏历史文化的标识之一。
文星阁俗称钟楼、方塔,如果说双塔是笔,那么文星阁则如一锭墨,民间亦有为纪念苏东坡而流传至今的“双塔为笔、钟楼为墨”的说法。阁建于万历十七年至二十五年,附属于县学,与双塔东西呼应,“以补形胜之不足,并壮学宫之声势”。阁中曾置铸有“文星宝阁”铭文的清代铁钟,“阁之中为洪钟,一响可闻千万户。南向为文星像,以奉香火”。清代葑门彭氏“祖孙会状”,认为是“文星钟灵之验”,出资重修,并于旁建桂香殿等,成为当时名儒文士讲学会文的胜地。
小莉一听,说“讨厌,掉书袋!”我反问,你心“心念念向往的大学,不就是用来学文化的吗?等你被录取后,不要总把苏大的一景一物只当作你谈恋爱的背景哦!红楼、外语系钟楼、东吴大学旧址,哪个不是对府学的文化传承?又哪来你梦圆苏大的现实?”小莉边挥着左手要追打我,边问:“什么府学啊?”我快步躲开,抱歉说:妹妹啊,时“间仓促,阿姨只能带你走这段短短的‘笔墨’之旅了,今天,我们只是触到了府学的‘龙角’”。
至于什么是府学?那是给你留的一道“作业题”。等你上大学后,你就会理解为什么时任苏州知州的范仲淹在宋景祐二年,采纳士绅朱光禄的建议后奏请立苏州郡学,获批后又特把原拟造私宅的南园之地建为“义学”,创府学以兴教育的良苦用心了;你也可以从全貌去理解为什么文庙是苏州府学的发祥地,为什么《红兰逸乘》里说:“卧龙街南北直贯城中。形家云:街为龙身,北寺塔为龙尾,府学为首,双塔为角,取辰巽之气也。府学正门前双井为目旁地为闹”的真正涵义了;你也许还会沉醉于祭孔仪式的佾舞表演,你甚至还会去参加苏州府学夏令营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