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碧山造银槎杯征集的事
张志新( 苏州日报.2018/2/6 )
[标签] 朱碧山造银槎杯征集的事
[正文]

  朱碧山银槎杯的征集,闵大宝同志功不可没。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吴县也掀起了“学大寨”的高潮,各地农村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平整土地,搞田块方正化;低山丘陵地区,也像大寨一样驳筑梯田,当时各地的动土量都相当大,田块中的不少坟墩被平掉。丘陵坡地,本是苏州历代名人墓葬密集分布的地方,而当时的文物管理部门已近瘫痪。许多古墓都被挖掉,当时的吴县藏书公社的社光大队所属的山坡上,就被挖掉过许多古墓。

  那时,闵大宝是藏书公社的民办文化站长,还兼着业余电影放映员。可别看轻了“放电影的”,这在当时可是一个吃香的行当。因为吴县各集镇少有电影院,要好几个月大队里才能轮到放一场“露天电影”,而哪里能多放几场,或是先看到新片,全凭大队干部与电影放映员的关系。一次闵大宝到社光大队联系放映时,看到了墓中挖出的一件银制工艺品,就以文化站的名义要把它收缴到公社。由于闵大宝身份特殊,大队干部二话没说,就把这件银制工艺品交给了他。后来我到藏书出差,在他的办公室里看到这件银制品十分古朴可爱,动员他上交。闵大宝不单上交了文物,还把他在社光大队征集的经过告诉了我。这件银制工艺品,就是朱碧山银槎杯。

  槎是以竹木制成的筏,银槎杯即是以银子制成的形状像筏一样的杯子,它应该是古代的一种酒器,而朱碧山正是制造这件槎杯的银作工匠的名字。

  朱碧山银槎杯,高11.4厘米,宽7.5厘米,斜长22厘米。杯呈槎形,槎身为一段老树树桩。树身桧柏纹理,盘根错节,槎上坐有一人:鼓腹仰首,凝望天际,面露会心的微笑,似吟似醉,颇有李太白醉酒吟诗的遗风。整件槎是白银铸成后,再施雕刻而成的。槎上人物的冠带虽施焊接,但焊接的工艺极精,与人物服饰浑然一体,丝毫看不出焊接的痕迹。槎身背面有阴刻铭文八字:至正乙“酉 朱碧山造”,分两直行排列。字之笔画皆一刀刻成,可见银匠之功力。从铭文看,这件银槎,应该是银工朱碧山于元至正五年,即公元1345年刻制而成的。

  朱碧山,民国《吴县志》中有极为简略的记载。他又名朱玉华,嘉兴渭城人,曾在木渎开过银作。元明人的笔记小说中也曾有提及,朱碧山在当时即是技艺高超、声誉卓著的银工。他曾为精通鉴赏的奎章阁学士院鉴书博士柯九思做过灵芝杯,还有昭君出塞像、达摩面壁像、田鼠啮瓜觥、虾杯、蟹杯、槎杯等许多作品。他制作的虾杯、蟹杯等,堪称绝技。据说注上热酒,杯体会在桌面上徐徐滑行。可惜他的作品流传到今天,仅剩槎杯一种,而且存世的也只有四件,其中一件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件原藏清代皇帝的行宫避暑山庄,1947年被辗转运往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一件原藏圆明园,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圆明园的文物珍宝被洗劫一空,银槎杯被英国人盗至国外,从此流落海外;还有一件便是经闵大宝征集、收藏在吴中区文管会的这一件。

  在这四件弥足珍贵的银槎杯中,台北故宫收藏的那件,除有“至正己酉(1345)年造”的年款和“碧山子”印记外,还刻有七言诗一首,诗文为:

  “欲造银河隔上阑,时人浪说贯银湾。如何不觅天孙锦,止带支机片石还。”

  这首诗写的是《汉书》所记载的张骞穷河源、到黄河源头的故事。传说西汉通西域的张骞,曾被汉武帝派去寻找黄河的源头。因为当时人们相信黄河通天,是天上银河在人间的延伸。希望张骞能够乞求河神调节水量,避免经常出现的干旱或洪涝灾害,求保人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张骞真的乘槎溯河而上,尽力完成皇命。一天,他在河边突然遇到一位织布的少女和牵着牛在河边饮水的牛郎。张骞问他们:这是“什么地方?”牛郎和织女没有直接回答他,只见织女顺手从布机上取来一条压布石——支机石送给他,要他到四川成都问隐士严君平,肯定可以得到答案。张骞接过支机石,乘槎回到成都找到严君平。严君平对他说:“有一天,他夜观天象,发现有一颗客星入犯牵牛星座。掐指算来,正好是你乘槎西行的时候。你已到了银河,已经遇到了牛郎、织女……”这则故事,被南朝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所记载。朱碧山银槎杯所表现的,也许正是这则故事。难怪朱碧山在塑造老者形象时,服装前胸紧贴肌肤,袍袖和后袂宽大飘逸,整个身体后倾,双手紧扶槎体……好像这槎正在急速前行,给人以“乘槎上青天”的感觉。银槎构思之巧妙,制作之精湛,可见一斑。

  朱碧山制作的银器,在他活着的时候已属凤毛麟角,为许多名士所珍爱。明清时,被朱彝尊、施闰章等著名诗人交口称赞,在民间已难得一见,许多都被皇宫收藏。难怪上面讲的三件均出在当年清廷皇宫,仅此一件,在当年朱碧山开银作的木渎镇附近被发现,实在是难得而有幸。

  藏书公社,本也是吴县的文物工作重点地区之一,闵大宝同志上交朱碧山银槎杯以后,拉近了他与吴县文物主管部门的距离。1978年,天池山寂鉴寺石屋及石造像开始整修,我们立即想到了他,想让他来负责工程。与大宝一交谈,他欣然同意。

  在天池山的那些年,闵大宝干得很出色,利用4000元省拨文物维修资金起家,修好了石屋及造像。他还动员当地驻军帮助地方建设,开挖了内外天池;募集资金重修了寂鉴寺的天王殿、韦驮殿等附属建筑……他主持天池山文保所工作以后,还在藏书地区为省级文保单位韩世忠祠墓、穹窿山上贞观二山门、一·二八抗日阵亡将士英雄冢等的修复保护做了大量工作,尽到了一名文物工作者应尽的责任。1985年,我主持文管会工作后,争取到一个编制,让闵大宝同志转正,真正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文物干部。


1


2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图书馆、江南文化研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