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船拳,传承千年的水上体育文化
( 文汇雅聚.2016/8/1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人;武术;船券;旅游
[正文]

苏州市北桥开口船拳图

 
江南船拳,是流行在以苏州为核心的太湖流域、江南水乡的一种独特拳种。自古以来,苏州的船拳具有“习于水斗,便于用舟”的特征。人们熟知历史上的苏州,是状元郎之乡;现实中的苏州,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主产地。殊不知,历史上的苏州,同样具有以船拳为代表的良好的习武传统,还孕育了一批武状元;现实中的苏州,亦是中国体育产生世界冠军的摇篮之一。
 
千年历史的水文化活动苏州船拳的最早产生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在唐代已有一定的活动市场。如苏州北桥的觉林寺庙会表演,船拳已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苏州江南船拳的真正发展并对社会发生影响力是从宋代开始的,特别是南宋时期。随着杭州南宋都城的建立,苏杭一带的水文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苏轼《瑞鹧鸪•观潮》云:“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敧。侬欲送潮歌底曲,尊前还唱使君诗。”
 
2015年 苏州市“江南船拳” 非遗展示活动
 
宋代是江南船拳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因为就现有江南船拳的内容而言,既有古代水军活动留下的痕迹,也有古代船民生活习俗的影像,更有北方武术拳种对江南船拳的渗透表现。在北宋灭亡,南宋迁移的过程中,以北方少林寺拳种为代表的外来拳种文化成为江南船拳丰富发展的重要营养来源。
 
到了明代,在反击倭寇的过程中,江南船拳成为苏州人民抗倭斗争的主要手段之一。明以后,苏州江南船拳逐渐演变成普通百姓生活中的民俗休闲文化。《苏州府志》载:古代每逢立夏、端午、中秋节等,苏州的吴江、吴县、太仓、常熟等地的船拳好手,均要不约而同地登船献技。特别是农历八月十八日,在苏州城外的石湖,船拳活动尤为兴盛。据说那一天,湖面河心,轻舟快橹,往来如飞。标旗飘展,鼓乐齐鸣,方圆百里的乡人,均驾着各自经过装饰的大小船只,集中在石湖的行春桥下。两岸人流熙攘,观者如堵,爆竹喧天。店铺看客纷纷向河中拳向抛赠早已备好的粽子之类糕点,犒赏拳师。演练结束,哪条船上得的点心最多,标志着船拳表演最出色。
 
枫桥景区漕运文化节拳师展示江南船拳
 
苏州的拳船,一般常用双橹快船装饰而成,披红戴绿。船舱两侧的威武架上,刀枪剑戟一应俱全。每艘快船前,排着数名青年引吭高歌。有的拳船,还在舱内置有弦乐手,边行进边以悦耳的江南丝竹调,为拳师们的拳术表演增添色彩,也为船拳表演比赛活动助兴。
 
数千年的历史文化,苏州江南船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自成体系。由于船上活动空间小,船只行进中有风浪颠簸,因此船拳特别注重下盘稳固,手法多,步法少,以气催力。船拳体用兼备,内外兼修,短兵相接,效法水战,具有刚健遒劲,神形合一,步势稳烈,躲闪灵活的特点。船拳非常适应在小小的船头上,淋漓尽致地表现拳脚功夫,所以成为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拳种。当然,要在仅有方寸之地的船头上展示拳脚功夫,确非易事,与在陆地上练习武术相比,它对练习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打拳船图
 

江南船拳作为苏州体育方面唯一一个省级非遗项目,对苏州体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个引领的作用。苏州市体育局局长周志芳说:“今年国家的体育‘十三五’规划已明确提出要‘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各领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借这个东风,我们可以将苏州体育文化更好地挖掘、整理和传扬。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体育文化也是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体育文化,可以让市民在健身中感受文化的力量,享受体育带来的幸福生活,使市民对这座城市的热爱更为具体。我们建成的环古城步道,成为去年民生工程之首,除了市民对健身的需求,还有就是对这座城市的一份记忆,一份爱和一份骄傲。随着苏州经济的发展,市民的健身热情越来越高涨,但他们需要科学合理的健身指导。通过江南船拳这个体育文化元素的影响,给市民带去一种精神的传导、一种理念的更新,从而认知到体育不仅是更高、更快、更强,它还有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图书馆、江南文化研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