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范仲淹。历史上苏州“学而优则仕”的人很多,一品当朝、显赫一时的也不在少数,可值得纪念的却并不多。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宋代吴县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了进士,踏上仕途后,他首先想到的是回苏州“迎其母归养”。在以后的日子里,尽管范仲淹当过京官,也驰骋过疆场,出将入相,推行过“庆历新政”,数十年宦海沉浮,但是家乡人民只记住他造福桑梓的三件事:兴水利,办学校,建义庄。
话说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六月,范仲淹贬官睦州后移治苏州,当时苏州久雨成灾,“湖溢而江壅,横没诸邑”,灾民逾10万户。范仲淹到任后,亲自去察访水道,分析水患原因,吸收前人的治水经验,提出了“修围、浚河、置闸,三者如鼎足,缺一不可”的治水方针,每年春天“理其闸外,清除淤沙”,最终达到“工减数倍”的效果。
范仲淹在苏州做的另一件惠及后人的事,是在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60岁的他以其“贵时”所得俸禄“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作为族人公产,号曰义田,既而,又在城中灵芝坊祖宅建造占地200亩,三面环流,环境优美的义宅,“聚族其中”,义庄内又设有“义学”,“立塾以教其人”。他认为:“物本天,人本祖。闾阎之人,有视其祖之子孙如路人,相毁訾,相并兼如仇敌,不知本尔。”尽管义庄的受惠者仅仅局限于范姓族人,主要救济族中的穷人,使范氏子孙免遭饥寒之苦。但是在中国历史上以个人力量举办这样的社会福利事业,范仲淹是有开创之功的。难怪元代奉议郎孙应时在《范氏义庄题名》中感叹道:“若吴范氏之有义庄也,然后能仁其族于无穷,非文正公之新意欤?盖公平生所立不待称赞,此其一事已足为百世师矣。”
范仲淹不但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水利专家、慈善家,而且也是一位很有卓见的教育家。他曾说,国家之忧患莫大于缺乏人才,这句话就是拿到现在也不过时。在范仲淹任苏州知府期间,他曾在南园买了一块地,准备卜筑安家。一位风水先生说,这可是块风水宝地,谁得了它,必定世代出公卿。范仲淹听说后说,如果我在这里安了家,只我一家富贵,还不如在此建个学舍,让吴中子弟都来受教育,大家都富贵。于是,他在这块地上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府学。建学之初,只有二十多人读书,有人认为是不是太大了,范仲淹却说:“吾恐异日以为小也。”于是请胡瑗“首当师席”,著名学者纷纷来苏讲学,一时间盛况空前,影响遍及全国。庆历四年(1044年)仁宗下诏全国各州郡都要建立学宫,于是,府有府学、州有州学、县有县学。郑元佑在《学门铭》中说:“天下郡县学莫盛于宋,然其始亦由于吴中,盖范文正以宅建学,延胡安定为师,文教自此兴焉。”
由此说来,中国古代教育的勃兴,至圣先师孔夫子而外,范仲淹也是功不可没的。自宋以来,吴中“登科者逾百数,多致显”,时至今日,当年的府学所在,仍然是吴中学子向往的学习场所——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我们无法否认这都是范仲淹的遗泽。
苏州人民一直没有忘记先贤范仲淹,在1989年范氏诞辰一千周年之际,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大会,并编辑出版了《范仲淹史料新编》,后来又在天平山范氏祖茔建成“先忧后乐”牌坊。坐落在原范氏义庄内的学校今称景范中学,学校内的范义庄享堂也被修葺一新,学校前的那条小巷至今仍称作“范庄前”。
为了让子孙后代铭记范仲淹的教育成就,原府学所在地苏州中学,于1995年出台了学校《教育现代化工程实施规划》,要求充分挖掘悠久校史中丰富的教育资源,激励学生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献身“四化”,振兴中华。1999年,校本教材的编纂正式提上议事日程。2006年6月,80万字的《紫阳书院志》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初步展示了千年府学的文化底蕴。2013年1月,总计363.2万字的《苏州府学志》也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5月16日,在苏州中学图书馆举行首发仪式。
《苏州府学志》 是苏州中学校史的有效组成部分,全书三册,分概述、人物、碑刻三大部分,记载了自宋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献地办学,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停办苏州府学、苏州紫阳书院为止的历史。作者杨镜如,是位苏州中学的老师,他的人生经历与苏州中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1979年入苏州中学为语文教师,2002年退休后,受命研究苏州中学的“古代史”,花了十年时间,完成了4本校史中的两部《紫阳书院志》和《苏州府学志》。之前,苏州中学还有两部校史分别是:蔡大镛《苏州中学校史》(1949—1999年)和金德门《苏州中学校史》(1904—1949年)。
《苏州府学志》的最大特色,就是资料性很强,除了第一部分概述,主要记述府学办学历史、庙学合一的独特体式,以及教师、教法、生员、教学内容等学校史志常规内容,此外,还有府学编书、刻书、藏书,府学志的编纂,府学生员撷英等独特内容;第二部分人物收录了138位宋元明清各个时期府学的代表人物传记以及代表作品; 第三部分收录了203通府学碑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比较完整的《苏州府学金石志》。
一所学府,教育功能和公办性质千年未变者,世间少有。一所学校,连续出版四部校史专著者,更是闻所未闻。《苏州府学志》等四部校史著作,完整地诠释了“府学千年,新学百年”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价值不言而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