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平江图》上的胥门城外并没有万年桥,明代志书中出现万年桥,但不知道这个万年桥是否就是当今万年桥的前世?顾炎武的学生潘耒写过江西宜昌万年桥一诗,痛斥苏州官员为了拍马屁将万年桥的构件全部拆下送给严嵩。如果以诗证史,那么尚须寻找相关的资料来证明宜昌万年桥与苏州万年桥的因果。无意间读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的清代乾隆年间江苏巡抚的一道奏折,从中了解到胥门城外万年桥修建的往事。
苏州“处江浙接壤之区、为南北往来孔道”,原来的六城门都有桥梁沟通城内外,方便商旅与日常出行,然而不知何年起胥门外的桥梁塌毁失修,于是这一带百姓怨声载道,胥门交通成了六城门唯一的“肠梗阻”。虽然地方人士几经要求修桥,但多年来一直没能如愿。清代胥门外为苏州水运总汇,两岸码头林立,自南而北有大码头、接官厅码头、一摆渡、二摆渡等,又濒临胥江,河道宽阔,对岸的南濠街一直以来都是“百货聚集、人烟稠密”的地方,猪行、糖行、烟行、杂货行等行栈甚多,每天来往行人从寅时至酉时络绎不绝。为便于通行,地方政府允许在此外设立三个渡口,每个渡口设置几只船,运送客人与货物。但是以船渡人运货,弊端颇多,“既有待舟候渡之苦,兼有风狂覆溺之虞,而且往返必需渡钱,舟人又暗多勒索”。鉴于此,乾隆五年(1740)五月初一日,时任江苏巡抚张渠向乾隆皇帝奉上奏折,要求朝廷同意修建桥梁以造福商民这一大事。
张渠(1686-1740),字浚川,号认庵,河北省武强县人,25岁中康熙辛卯科(1711年)副榜,一路由太常寺博士、刑部江南司郎中、惠州府知府做到广东按察使司按察使、广东和江苏布政使司布政使。乾隆四年,张渠从湖南平调到江苏,担任巡抚一职。在这道奏折中,张渠详细汇报了苏州百姓因无桥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除了上述所及的等船之苦、生命之险、额外增加负担之外,他还从公务的角度陈述修桥的必要性。他说:“姑苏驿递向设西岸,差使夫马往来,本章公文传送,必由南首之盘门,亦多纡滞。”自张渠上任以来,从当地人口中了解到之前有桥,与前任两江总督那苏图商议造桥,但因经费等因素而却步。现在苏州商人与百姓经常上书抱怨胥门外交通不便的苦恼,吁请政府修复吊桥,纷纷表示愿意捐款助建。与此同时,苏州府县的官员也建议仿照阊门吊桥的式样,用石墩筑基,用木板铺面,而且他们提前做好功课,征求多方意见,设计图样,预算费用,大约需要“五六千金”。恰巧时任两江总督郝玉麟因公务到苏,张渠便“齐集官民,公同商酌,咸称此桥一成,利济万民,公私有益”,官方与民间对造桥达成一致意见。修桥既体现尊重民意,造福地方,又有资金保障,且不花官府分文,这种各方利益共赢的好事,张渠自然双手赞成,苏州知府汪德馨积极募捐,此时已募集到三千余金。然而由于乾隆皇帝体察民瘼,多次下旨,要求地方官员切莫以造桥修路为借口,“藉名科派,扰累阊阎”,因此张渠将前因后果及民意、资金等情况一一禀明,希望得到朝廷的支持。最后他表示剩余的费用不日即可募到,择吉日开工,以襄盛举。
然而这桥还未造好,张渠就接到调令,当年七月他离开苏州,到湖北担任巡抚,山东文登人徐士林(1684-1741年)接替张渠的职位,徐士林同时也接收了造桥事宜。徐士林,字式儒,进士出身,担任过内阁中书、礼部员外郎、江南安庆知府、江苏按察使等职务。其实早在乾隆四年徐士林就有望提拔做江苏巡抚,《清史稿》有关他的列传如此介绍,“四年,命以布政使护江苏巡抚,复奏母病笃不能行”。万年桥修建后徐士林应汪德馨之请撰写《万年桥记》,他表扬汪德馨登高一呼,四方响应,“倒箧争输者,肩摩踵接”。乾隆五年长至节(冬至)桥梁“龙口合”,又过两日行人通桥,万众欢腾,请求取名“万年桥”。桥长97米,宽7米,高10米,三孔万年桥就这样千呼万唤始出来。但费用远远超出当时的预算,达一万六百金。之前有桥工向徐士林进言:今年“太岁”与藩署衙门相冲,不宜建桥。被他谢绝,而今万年桥“巍然焕巨观,行安其履,居广其业,学士有眺听之乐,交游有过从之欢,而父老子弟亦相与各息其劳,而博取其百货以相资”。他还表扬苏州人“好义,而勇于集事”。从当初的设想到万年桥的建造,那苏图、郝玉麟、杨超曾三任两江总督关注此事,张渠、徐士林两任江苏巡抚亲自督办,而从募集资金、召集工匠动工,实际用了七个多月时间。苏州画家徐扬创作了《盛世滋生图》,从这幅作品中可以了解当时万年桥的情形:万年桥东西两端竖立石牌坊,均建有亭子,货船有的停泊在岸边,桥下舟楫穿洞而行,桥上有设摊者、叫卖者、购物者、游逛者,行人密集,可谓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如实展示了胥门一带的商贸繁华与车水马龙。
当年万年桥西堍的石坊上刻有对联:“水面忽添新锁钥,波心仍照旧舆梁”。据汪德馨的《万年桥记》所说,两边的桥头亭由郑培基出资修建,亭中“勒石于壁,以记义捐之数与诸人之姓名”。一座关乎民生的万年桥,经官府的组织、商民的捐助和地方官员的努力得以建成,而很多资料所显示的万年桥由江苏巡抚徐士林和苏州知府汪德馨力主之说并不完全正确,至少从这道张渠所上的奏折中可以看出这是张渠任上所力主之事。万年桥并不“万年”,据“民国”《吴县志》记载嘉庆二十五年、咸丰元年、同治九年三度重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