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史纪》以时间为线,梳理了苏州自远古至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以政治、经济、文化为面,呈现了苏州社会生活的全方位图景,以特殊的影像方式建构起苏州的历史记忆。该片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观看者在应事观物中突破认知的限囿,了解历史历程,反思历史经验,形成共同的历史意识,延续共同的集体记忆。历史贯穿着“过去”“现在”与“未来”。对过去的了解又往往影响到当下的认知与体验,以及未来的选择与期待。就此意义而言,《苏州史纪》在历史文化传统认同方面的引领,对于塑造城市精神的内聚性和同一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苏州史纪》努力站在史学研究的高度展开历史叙说,于纷繁复杂的历史信息中挖掘和阐释历史人物的观念、时代历史的情境、历史事件的因果、历史变迁的普适性规律和法则,使得全片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专业精神。这要归功于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江浙沪高校和文博系统专家指导的全程把关和参与。这其中,苏州本土专家学者的参与尤其值得称道。苏州人自己来讲述自己历史文化的热情,给该片增添了几分温度。如第21集《人景壶天》中,画家叶放结合自己的造园经历,阐述对苏州园林艺术的理解。其叙述超出了一般的知识介绍层面,融入了更多个人体验的成分,更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
在影像的处理上,《苏州史纪》比较好地处理了真实的遗物遗址、虚拟的情景再现和空镜头之间的关系。与历史叙事相关的大量档案、书籍、日记、报刊、图片,吴地的史迹、遗址、建筑等尽可能被发现和运用。对于一些濒临消逝的影像的抢救性拍摄更凸显了该片的文献价值。这些从历史长河中打捞起的碎片,在时过境迁的当下与观众见面,使历史由遥远变得可及,由抽象变得丰满,大大提升了可信度和权威性。如25集《天国遗梦》中,赵是铮引导着镜头走街串巷,寻访太平天国时期遗留的梁王府。太平天国英王府遗址和慕王府遗址的画面也随后一一映现。这些历史遗留的影像捕捉,不可辩驳的见证着苏州太平天国时期历经的巨变。资料的有限甚至匮乏是历史纪录片创作的瓶颈。《苏州史纪》大量采用情境再现复活历史人物,还原历史场景,重现历史氛围和情境,弥补了现场缺席的遗憾。情景再现带来了冰冷的史料所不具备的精美的视听效果、生动丰满的场景信息,大大拉近了历史纪录片与当代观众的距离。《苏州史纪》的情境再现采用了精细的戏剧化手段。其场景营造、演员表演、剪辑制作的各个环节,即使和专业的影视剧相比较,也毫不逊色。美轮美奂的空镜头更是为该片笼上了艺术的风韵。红枫浸染的天平山、烟波浩渺的太湖、质朴雄浑的城墙等镜头在构图、色彩、光影上的精心描摹,勾画出一幅幅美妙的苏州风光。
以叙事为主导的线性编织、悬念的设置、矛盾冲突的铺设等故事化叙事策略的普遍运用,使得《苏州史纪》对历史的讲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如第14集开篇,从1641年张溥参加虎丘山石佛寺的秘密集会“萧寺密计”开始,紧张的鼓点音响下,埋下了大大的悬念,吸引着观众对复社风云人物和动人故事的关注。细节化叙事也是《苏州史纪》的重要叙事策略。如第23集《天下吴医》中,名医叶天士因立秋叶落开出神秘药方。第15集《责在天下》中,顾炎武依偎着纺织的母亲,琅琅的读书声和织机的鸣响交织在一起。琐碎的、零落的、微小的细节拼缀筑成可感可触的历史血肉、重建起历史图景的生态体系。这些局部细节的渲染并不依循情节的因果链,往往使得完整叙事减缓或暂停,削弱戏剧性的紧张激烈,更细致、精确地指向文本中人物的心理情感和意识闪念,将重心投注于蕴藉其中的情绪渲染和跃然情节之上的生命况味、历史沧桑。
无论从视听愉悦性、叙事精彩性还是专业学术性角度来审视,《苏州史纪》都是一部可圈可点的作品。当然,苏州的历史浩如烟海、源远流长,28集700分钟的作品很难一一详尽,期待续集的推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