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园位于马医科27、29号。原名讴园,是清末词人郑火焯的寓所,郑火焯擅长金石、书法、诗词、中医,著有《比竹余音》、《古玉图考补证》等著作。寓居苏州的书画家余觉、沈寿夫妇买下了讴园,在此创办“福寿夫妇绣品公司”,光绪三十年(1904)设“同立绣校” ,余觉将主厅题名为“墨绣堂”,“墨”寓意书画,“绣”明指苏绣。墨绣堂的堂名画龙点睛般地表达了庭院主人的身份、爱好和志向。后售与张謇,张謇又以4500元售与鹤园主人庞蘅裳,民国初改为庞氏“居思义庄”,亦称“庞氏家祠”。大厅南有园,其平面为狭长曲尺形,以水为主。池形由两个曲尺联成,三面绕以厅堂及廊。1995年修复为绣园,以800万人民币售出,成为私人宅弟。
绣园虽小,占地仅七八百平方米,但小中见大,小中见精,亭、台、楼、廊,疏密有致,池、石、桥、树,一应俱全。整座庭院,建筑朝南,大门北向,一垛云墙将其分成东西两个半院。西半院为主人生活起居的楼房和辅房。东半院进门为前厅,穿过天井,就是大厅。大厅分南北堂,南堂朝南置一排落地长窗,推开长窗,就是后院的自然式山水园。山水园里,水池居中,高低起伏的步廊环园而筑,将厅、榭、轩、亭、桥串连了起来。在我看来,绣园的造园艺术有三大特色:一是步廊终端巧妙地虚设假门,似乎推开这扇门,里面还有一番天地;还有就是园中套园,在山水园的后墙开一水磨砖细圆门,走进圆门迎面就是一座湖石假山,这就是园中之园的壁山园。圆洞门框两侧设有漏窗,从而使两园隔墙互通,隔而不断。这两处堪称“神来之笔”的设计手法,充分体现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二是园中水池层次丰富。池塘水面虽然仅20多平方米,却安置了三座“水假山”——蓬莱、方丈、瀛台;散水处,有无栏石板小桥;聚水处,叠石错落,绿树枝蔓倒影生动。金鱼从步廊的石板底下游出,仿佛那里就是活水的源头。三是色彩搭配和谐,淡雅而素静。粉墙黛瓦与绿草花卉相映衬,澄净的池水倒映出廊檐、亭子翘角暗红的线条,显得刚柔相融,轻盈飘逸。
最近,绣园的司法拍卖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关注。昨天上午10时49分,经过309轮竞价,绣园被一位来自外地的匿名买家以6525万元竞得。至此,苏州园林的首次司法拍卖圆满成功。
绣园建于清代,刺绣大师沈寿曾在此与其丈夫一起创办“同立绣校”。新中国成立后该处房产转为直管公房,本世纪初转让给了私人。因民间借贷纠纷,产权人至今未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于是,法院对该房产进行拍卖。
姑苏区人民法院法官殷东树介绍,第一次拍卖起拍价为3599.78万元,不少买家处于观望阶段。随着社会各界的关注,二拍出现激烈的竞价现象。8月28日10时进行第二次拍卖,起拍价为2900万元,增价幅度为每次5万元,引起了17382次围观,共计309次竞拍。此后,7人报名参与了最终的竞拍,高潮出现在昨天9时20分之后,6名买家交替出价296次,由于竞拍激烈,拍卖出现了14次延时,原本10时结束的拍卖直至10时49分才结束。最终,竞买号为G9557的买家以6525万元成为最终赢家。本场拍卖起拍价为2900万元,溢价3625万元。
拍卖结束后,不少市民都想前往绣园进行实地探访,姑苏法院也满足了市民的要求。绣园位于姑苏区马医科27-29号,房产建筑面积为628.43平方米,土地使用权面积为812.30平方米。其中,住宅及天香楼405.13平方米,另有墨绣堂、云芝轩等。
昨天下午,记者也入园进行了实地探访。推开院门,这座小巧精致的私家园林房屋保存完好,轩、堂、亭、榭、廊等古典建筑,白墙黑瓦,内部木材为柱为梁,地面铺设青砖,窗户为木花格窗,门为木花格门。庭院中种有蜡梅、罗汉松、枣子树等树木,池塘有太湖石假山。
据了解,绣园新主人将在一周内完成房款的交付。取得产权后新主人是不是可以随意改建、支配?对此,记者了解到,早在2003年8月,该房产就以“庞氏居思义庄”为名,被列为市第一批控保建筑。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明确,绣园拍卖,成交易主后需报该局备案,参拍者必须履行保护管理绣园的义务,不得改变园林原有的布局,不得任意改建、拆除原有建筑设施和擅自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切实保护绣园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