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路黄鹂坊桥东,有座苏州中医药博物馆。从紧邻的汤家巷进入,走不到50米,右手边就有一扇门,上书“蘧草园”和“春晖堂杨宅”字样。再沿着巷子往北走,不远又会看到一个入口,里面是两进民宅。这一带,就是明代状元、首辅申时行的故宅旧址所在。
2001年,苏州市中医医院花费500多万元,购得“春晖堂”主厅及其后楼厅的使用权。修缮竣工后,2002年,苏州中医药博物馆正式开馆。5000多件藏品对外展示。悠久精湛的吴门医派和灿烂的中医药文化吸引着四方来客。据统计,这里每年要接待市民和游客1万多名。去年底,苏州中医药博物馆参与举办的“‘天下吴医’——中国传统医药吴门医派欧洲巡展”走进意大利威尼斯市,吴门医派香飘四海。
历史·渊源
申时行辞官回乡后在此筑园会友
苏州中医药博物馆的正门设在景德路,门边一块标牌告知周一至周五免费开放。而位于汤家巷的侧门,仅在周末才打开。里面有座小庭院,专为平江书画院的书画家们提供休闲、交流之所。
昔日“春晖堂”,如今一分为二,南面为苏州中医药博物馆,北面是民宅。从苏州中医药博物馆正门进入,一派园林风光。匾额两侧,有副对联映入眼帘——良相何在,申府半街看盛衰;名医几多,吴门一叶颂古今。这副对仗工整、寓意深刻的对联,道出了博物馆所在地的历史及吴门医派的特色。正门右侧,碑刻着“春晖堂修缮记”,更加详细地讲述了这座博物馆的“前世今生”。追根溯源,即为“春晖堂者,吴人申时行故宅第之主厅也”。
申时行,字汝默,长洲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第一,万历十一年(1583年)继张居正、张四维后成为朝廷首辅,是状元宰相。他前后共为相9年,老练稳重,办事从大局着想,推行宽大政务,做过不少有益于人民和国家安定的事。万历十九年(1791年),因在册立皇储问题上的表现受到同僚指责而主动辞官。申时行辞官回乡后,据《吴门表隐》记载,申宅共有8处,分别题名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在申衙前与胥门百花巷各有4座大宅。如今,“春晖堂”所在的一带,就是其中一座大宅的旧址。当时,申时行的这座大宅名“赐闲堂”,占地广阔,建筑规模宏伟,前门在景德路,后门在西百花巷。申时行在此筑园会友,唱诗咏物,留下了《赐闲堂集》等众多著述。
后来,随着申家没落,申时行的这处故宅也几易其主。先后归阳山富商朱鸣虞、清朝刑部侍郎蒋楫、太仓状元毕沅、文渊阁大学士孙士毅、富商梁友松等所有,建筑已非原来模样。光绪二十年(1894年),又被珠宝商杨洪源购置用作住宅,并进行了改建,主厅也被重新命名为“春晖堂”。此后,这座住宅被称为“春晖堂杨宅”,传至今日,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现状·修缮
建成中医药博物馆传扬吴门医派
解放初,“春晖堂”变为一片普通居民区,后成为苏州百货公司的批发部和仓库。2001年,苏州市中医医院购下“春晖堂”主厅及其后楼厅的使用权,决定筹建苏州中医药博物馆。“刚买下时,宅子处于半废弃状态,由于长期无人居住,墙体斑驳,砖雕残缺,亟须修缮。”苏州中医药博物馆副馆长、苏州吴门医派研究院办公室主任欧阳八四回忆。
随后,筹建小组邀请有关部门和文管专家,对“春晖堂”修缮方案进行多次论证。通过招标,由苏州香山一建集团公司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施工,由苏州市文管会古建监理公司进行工程监理。“春晖堂”南面部分的修缮,前后一共历时十个月,于2002年7月竣工。修复后的“春晖堂”大厅面宽三间,左右抱楼,通宽二十五米,进深十三米,气势轩敞。据悉,在本次修缮过程中,在主厅东西两侧恢复了长廊。同时,修复了西路的荷花池,并堆叠湖石假山,傍立三友轩半亭,建成来青阁茶厅。西侧通向汤家巷的门庭也继续保留。庭院内,设置了假山、水池、半亭、廊轩,花木扶疏,芭蕉摇曳。
苏州中医药博物馆馆舍面积一共800多平方米。开放之初,主厅用作展厅,约400平方米,两侧是苏州市中医医院的诊室,其后第二进作为“养生苑药铺”对市民开放。不过,在2011年苏州市中医医院搬走后,诊室和药铺也随即停办。如今,苏州中医药博物馆一共包含7个展厅,对外展示藏品一共5000多件,展现了吴门医派的辉煌历史。
“吴中多名医,吴医多著述,温病学说倡自吴医,这三点是吴门医派的精髓所在。”欧阳八四介绍,苏州历代名医辈出,著作宏富,独具特色,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温病学派,是吴门最具地方特色和科技优势的一大流派,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阶段,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生于苏州吴县东山的吴有性,亲历疫情,推究病源潜心研究,撰写出《温疫论》一书,开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此后,叶天士进一步阐明温病的病因、感受途径和传变规律,成为温病学派的奠基人,对医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在苏州中医药博物馆内,也专门摆放了一座叶天士的铜像。
传承·保护
“春晖堂”北面民宅破旧亟待维修
依托于苏州市中医医院,成立15年来,苏州中医药博物馆已成为展示、宣传吴门医派和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欧阳八四介绍,博物馆每年吸引1万多名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包括不少对中医感兴趣的外籍人士。而且,经常以“流动博物馆”的形式,上门为学校、社区和企业举办讲座和展览。2005年,苏州中医药博物馆相继被苏州市和江苏省科技、教育部门命名为科普教育基地。2008年,再次被江苏省中医药局命名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单位。
通过不断收集和整理,目前,苏州中医药博物馆集中的藏品已经超过1万件。此前,自“养生苑药铺”停办后,“春晖堂”第二进楼厅一直未利用。今年,在该处,博物馆正积极筹建“现代吴中名医馆”,计划集中展示1949年以后苏州有名望的老中医。其两侧的厢房,准备作为中医药文化陈列室,展示各地爱好者捐献的珍贵藏品。自开馆以来,苏州中医药博物馆还积极主办各类中医药文化推广活动。2014年,吴门医派传承与发扬研讨会在苏州举行,吸引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参加。去年底至今年2月,首站“‘天下吴医’——中国传统医药吴门医派欧洲巡展”走进威尼斯。接下来,还将在苏州各个国际友好城市进行巡展。
不过,和南面部分得到妥善利用不同,“春晖堂杨宅”北面的两进,由于仍是民宅,显得破旧不堪。一墙之隔,形成巨大反差。桃花坞街道环秀社区书记兼主任李海峰告诉记者,户籍资料显示,里面仍有27户人家,但实际居住仅有一半左右。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公房,归苏州古城房地产置业有限责任公司维护管理,出现问题后,居民可以及时联系修缮。其余少数属于私宅,主要是杨氏后人居住。
2012年6月,由于长年失修,一处长期无人居住的私宅突然坍塌,曾引发广泛关注。李海峰说,每年防汛期,社区都会将“春晖堂”北面的私宅作为危房上报。他认为,从目前来看,光靠房主个人来维护,私宅很难得到及时和完整的修复,而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对话·记忆
古宅散落民间
怎样利用保护?
苏州日报:申时行作为“状元宰相”,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名重要人物。但为什么在苏州众多名人故居中,他的故居反而有些名气不足?
李嘉球(文史专家、《苏州状元》作者):申时行确实是一位知名的、重要的历史人物,在我看来,他是柔性政治家的典范,深谙为官之道。而且,他成功地帮助明朝度过了一个混乱阶段,留下了历史功绩。从个人来说,他也是非常励志的,体现了奋斗精神。
他的故居之所以没有非常出名,我认为有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年代比较久远,几易其主,损毁严重,没有原貌了。其次,申时行故居虽然很多,但是比较零散,不成体系,集中保护比较困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苏州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名人故居很多。
苏州日报:这样一个散落民间的古宅,被修缮成为苏州中医药博物馆,这种利用模式有什么启示?
欧阳八四(苏州中医药博物馆副馆长):名人故居是这座城市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光要修缮和保护,还要加以利用,对社会开放。苏州中医药博物馆既是科普教育基地,也是一个发扬传统文化的宣传展示、交流研究平台,这种结合有益于提升城市底蕴。我认为,散落民间的古宅,还是要政府、有力量的社会机构一起来规划使用。
苏州日报:对“春晖堂”北面的民宅,有什么好的保护建议?
李海峰(环秀社区书记兼主任):社区内古宅很多,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控保建筑。除了苏州中医药博物馆这种利用模式,也有的故居是被私人购买,然后加以修缮利用。比如,位于王洗马巷的任道镕故居也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被一位生活在上海的苏州商人购得。当时,分三批一共迁出了50多户人家,然后再进行设计修复。通过这种方法,避免了古宅损毁,这也是一种可选的保护之道。
【故居名片】
春晖堂,又称“春晖堂杨宅”,位于景德路黄鹂坊桥东,紧邻汤家巷,是明代状元、首辅申时行的故宅所在地,随后几易其主。春晖堂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分两个部分。南面部分为苏州中医药博物馆,由苏州市中医医院筹建,2002年修缮竣工后正式开馆。北面部分为民宅,绝大多数属于公房,少数为私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