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张氏

[标签] 族谱;苏州张氏泽存堂本;古籍;经史子集;善本
[正文]
    张姓的由来有二说。一是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张”字在古文中象一人持弓欲射状,有人认为“张”字右侧的“长”作主管执掌解,“弓”“长”合起来即弓正(执掌弓矢的官)之意。另一说是春秋时晋国有人名解张,字张侯,世代为卿士,其后为张氏。郑樵《通志·氏族略》认为后一说以字命氏是正确的。张氏世代仕晋,晋分为韩、赵、魏三国,张氏又世代仕韩,张开地与平父子两人历相五君。平生良,汉封为留侯,后子孙日蕃。也有由他姓改姓者,如三国魏将张辽本姓聂,改姓为张。张氏出清河、南阳、吴、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等郡者尤称望族。
    吴中张氏的由来又是如何呢?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事志》云:“张良七世孙曰睦,字选公,为后汉蜀郡太守,始居吴郡,吴郡张氏皆其后也。”《宋书·张茂度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书所载,除有的说始居者名张缵任长沙太守外,均同。从张良往下推七代,张氏迁吴当在西汉末或东汉初。白居易《唐故通议大夫和州刺史吴郡张公神道碑铭》(1)则云:“(汉侍中张)肱避地渡江,始居于吴,故其子孙称吴郡人”,而张肱其人在《汉书》、《三国志》、《晋书》中未见,未知孰是。东汉末张姓人物在吴地活跃起来,至南朝达于极盛。明清至今,蕃衍日广。据200年初新华社报道,张在全国列第三大姓。苏州于2005年底统计,张姓有129814人(内城区45976人),比第一大姓王氏只少77人。
 
东吴时的“张文”门风与屡遭横祸
 
    三国东吴时,张氏已列为吴四姓之一,但从总体来看,当时吴郡张氏家族的政治地位、人才数量和社会影响,都不能与顾、陆、朱三姓比肩。这三姓都有位至丞相、并与皇室有姻亲关系的,而张姓不但没有,还屡遭横祸。陆凯曾上书末主孙皓说:“先帝外仗顾陆朱张……”,从东吴后期陆凯提出的这一排列次序来看,当时张氏地位稍逊。自东晋末及刘宋始,张氏乃名流辈出,位列枢要,后来居上。
    吴四姓的门风有“张文朱武陆忠顾厚”之说,关于“张文”的解释,一说“吴”是指东吴,故“张文”主要是指张昭,他在孙策创业和孙权继位之初,都位列文臣之首,有经学著作,卒谥文侯。但张昭是彭城人,子孙入籍丹杨。另一说“吴”应是吴郡。据孙中旺《南朝吴郡张氏研究》一文的周密考述,东吴时期吴郡张氏可考者有三支:张允张温父子一支,张敦张纯父子一支和张俨张翰一支。张温仕至尚书、太子太傅,其才藻论议被顾雍赞为当时无人可与比类。张敦父子都学博才秀。张俨使晋,晋群臣欲傲以所不知而不能屈,子张翰更知名。张俨另一子张勃著《吴录》30卷,为关于东吴历史的重要文献。故“张文”之誉在吴郡张氏是当之无愧的。
    东吴时“张文”门风的特点,还在于他们不如朱陆顾三姓的文武兼修,为将者极少,为时亦不长。他们虽是儒学世家,但儒学经术的积淀与底蕴显然不及陆、顾家族,而是以才藻论辩见长,因而名士习气重,好清议与褒贬人物,既结怨于同列,又见恶于君上。张温曾被派入蜀,与诸葛亮结为金兰之好,回来赞美蜀政,声名又太盛,触孙权之忌,被孙权免官禁锢,仕宦生涯不过三年,死时不满四十。他的兄弟都遭株连,迁谪而死。姊妹已嫁名门者责令改嫁,有的因此自杀。张纯则因孙权废太子事极谏被杀,这两支都因书生意气而遭大祸,在历史上消失。张俨则因早卒而幸获善终。其子张翰在西晋都城洛阳以“莼鲈之思”为托辞而回乡,未在乱世遭杀身之祸,而莼菜鲈全也因张翰而传诵后世。张翰子孙史籍无载(陈去病《五石脂》云:张翰后裔居吴江鼋荡濒、枫林桥等处)。东晋时还有吴郡张镇一支,镇官至苍梧、吴郡太守,封侯。孙张凭好清谈,官至御史中丞,其女嫁与陆凯的玄孙。该支在以后的历史舞台上也未见踪迹。
 
南朝为吴郡张氏鼎盛时期
 
    吴郡张氏望族的兴盛在东晋末及宋、齐、梁三代。前举孙中旺文指出,吴郡张氏在三国时没有身居相位的,到刘宋时任侍中等高官、参预中枢决策的有6人,在齐梁有3人。历东晋、宋、齐、梁、陈五代,吴郡张氏官居五品以上的为30人,在所有大士族中位居第四;三品以上官员有25位,与位居第二的陈郡谢氏相仿佛;如仅就南朝四代而言,吴郡张氏身居高官的人数居所有大士族的第二位,仅次于琅玡王氏。该族在南朝史书中列传的达七世三十余人。不仅名人辈出,即同一辈之中,也有一群骏才并峙竞秀,既有“张氏五龙”,又有“前后四张”。
    张氏的渐露头角,始于吴县张嘉、张澄父子,他们都是东晋光禄大夫。澄子彭祖官至广州刺史,善隶书,书圣王羲之看到他的书信都留存赏玩。彭祖的一个儿子张玄,历任吏部尚书、侍中、吴兴太守等显职,与谢玄并称为“南北二玄”。尽管如此,东晋时大权操于北方士族之手,张玄名位清显,仍被北方来的侨姓大族所歧视,其后代无闻。振兴吴县张氏的乃是彭祖的另一个儿子张敞及其子张裕张邵,他们能在乱世因时变化,以武济文,自张裕起三代执掌军权,有举足轻重的实力。在经济上,世家大族本就拥有土地广袤的庄园,刘宋时还明令规定可按官位高低占山,一品二品听占山三顷。今天苏州西部的华山(即花山,又称天池山),就是当时张裕的山墅,他居此七年,以大量财力开发为游憇胜地。张家的山墅里还包括农业生产基地和手工作坊,张裕之子张永用的纸墨都是自己的工匠所制,宋文帝收到他的奏疏,每每赏玩不已,说自己用的纸墨也远远不及。由上可见张家富厚的一斑。
    张氏家族内则重礼法孝友,家教颇严。张嘉就以孝悌闻名,其居地号为孝张里。张绪子张充少好佚游,屡被父责打,至三十岁改过力学,后官至国子监祭酒,尚书仆射。家族内部团结,相互扶持,张氏又通过婚姻等渠道与顾陆等姓结成联盟,长保共存共荣。
    因时趋势,以武贵盛  东晋末期,政局纷乱,司马皇室与侨姓士族都已衰落,久受压抑的吴地士族积极联络力量,待时崛起。官至尚书、吴郡太守的张敞之子张邵,看准了新兴军阀刘裕大有前途,力劝父亲结交。刘裕出身寒微,文化不高,北方士族并不看得起他,为增强实力和声望,也在拉拢士族大家。张敞父子主动结纳,双方一拍即合。张裕张邵兄弟参与了刘宋建国以后的各项重大军政行动,成为刘裕继晋建宋的开国功臣和统军大将。在刘裕死后,其子孙互相杀戮争夺皇位的过程中,实力派张氏都是各方竞相争取的对象,而张氏子弟总能审时度势,因应变化,帮助一方取得胜利,登上帝位,而张家自然也长享尊荣。他们还培养子弟从事戎马生涯,代代牢握兵权。张邵子张柬,有勇力,能手格猛兽,被任命为辅国将军。萧道成在刘宋时曾隶张裕子张永麾下,张永子张瓌率家族武装袭杀与萧对立的吴郡太守刘遐,为萧道成以齐代宋立下大功。此时北方士族完全衰落,无力也不愿担任军职,吴地有些军事家族也开始由武转文,张氏诸将就成为南齐抗击北魏的主力。张永侄张冲曾于一年中迭任四州刺史,屡败北魏兵。而在萧衍兵临京城时,张永又一子张稷,使亲信杀掉淫暴的东昏侯,萧衍得以成为梁武帝。
    南朝士族的忠君观念淡薄,只求保持门第宗族,便可坐致富贵,张氏诸将屡杀旧主,不能不引起梁武帝的忌惮。张稷就自请外放为青冀二州刺史,常闭户学佛,却放纵部下扰掠百姓,引起民愤,遭人夜袭被杀。加之张永张冲等以军功封侯食邑,占有大量田产,家族生活豪侈。张邵在雍州营私积聚,金货达245万;张瓌居室豪富,伎妾盈房;类此腐败必然使张氏家族盛极转衰。张稷死后,张氏已无手绾军令、举足轻重的人物。至梁末侯景之乱,吴郡千里绝烟,白骨成聚。张稷子张嵊任吴兴太守,城陷,张嵊与子弟十余人遇害。由此种种,张氏军事力量大衰,家族加快中落。陈代梁兴,仕陈为高官的只张永从孙张种等三人,无显著事功。隋灭陈后,吴县张氏权势煊赫的景象永为陈迹。
    吴地文化世家  虽然张氏以军功世据要津,但六朝士族的形成以具有相当的文化优势为必要条件,他们并未以武废文。张永手握军政大权,依旧涉猎书史,擅长音乐书法,撰著歌辞。且从京洛名士带着玄学清谈与任诞之习随晋室一起来到江南始,原来就重文藻好议论的张氏家族,便非如在东吴时的屡遭迫害,而是较快地与北方士族的文化兴味相投合。南朝尤其是齐梁陈的君王多好文学,喜玄谈,能文与清谈都成了选官的标准。文化与政治相辅相成,进一步加强了这个家族的地位影响。中书舍人张演与四弟镜、永、辩、岱称“张氏五龙”。演、镜和张敷、张暢又称“前四张”。张演子张绪以谈玄见长,风仪俊雅,口不言利,有财即散,先后任吴郡太守、国子祭酒、中书令、吏部尚书等显职。齐武帝曾植蜀柳于殿前,边赏边说:“此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这就是后世称人风姿清雅为“张绪当年”的出典。张充与张稷、张卷及张畅子张融称“后四张”。张融(444~497)吐属如流,善书能文,曾出为县令,路经险恶山区,为盗所禽,要将他杀来吃,融神色不动依然吟咏,盗很惊奇,反把他放了。官至吏部尚书。他学兼三教,遗命入殓时“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他是南朝张氏子弟中文学成就最高者,最著名的作品是《海赋》。张氏家族中代有文学之士及精于经学、佛学、书法、音乐等方面的才俊。据程章灿《士族与六朝文学》,吴郡张氏子弟在六朝时期所撰集部著作23种,总计338卷;经、史、子部著作9部,124卷。尤其在文学方面,六朝传世的吴地文人文学作品,其作家多集中于张、陆、顾三大世家(2)但张氏自崇尚玄学清谈以“与俗姓士族一样,其事功能力不断蜕化,清虚之状更重,其人物皆不善军旅剧务。”(3)至陈代,吴郡张氏在文化上也大降。擅长玄学清谈曾经有助于张氏家族的兴起,但到后期其流弊却加速了张氏的衰落。历史就是这样,总是向它的反面转化。
 
隋唐至宋元的苏州张姓
 
    张裕张永家族至隋唐竟难考其踪迹,虽然前引白居易《碑铭》说“司徒(指张裕)之孙俦在隋为吴郡都督”,俦子鲲、孙孝绩分别为临海县令、袁州司马。但自刘裕建宋至隋灭陈,其间近170年,只历三代,显误,疑张裕另有其人。确凿的是《碑铭》说张俦子孙“或以人物著,或以阀阅称,迄今为江南右族”。张俦的曾孙无择曾任唐和州刺史,郡遭水灾,他为民力争得减轻负担,后因刚直遭诬,贬苏州别驾,老幼攀车遮道的数百人,历两夜方得去。无择子张诚,坚决不屈从安禄山,乱后为县令,只三年就将野无草、里无人的惨象变为邑民衣食无忧。张损之与子张浤、孙从申三代进士,从申与兄从师从义从约都工书,中唐时谓之张氏四龙。但综观吴中张姓在唐宋没有跻身枢要的,除张旭张籍外,也无声名久著之人。如唐代张姓见于两唐书列传的有92人,在当时200个姓氏中列第三位;但在安史乱前吴县只列张旭,乱后则一人俱无。可见唐代张姓显赫者多在北方及岭南,吴中张姓不再如南朝般显耀了。这种现象的产生,已知因素有:隋文帝将大批陈皇族及世族大臣迁往长安,又几次平叛,打垮了江南士族豪强;自黄巢开始至五代末的近二百年战乱中,许多豪门复灭,谱牒亡佚;唐宋以来科举制度逐步完备,寒门庶族能藉考试进入仕途,以门阀用人的制度渐渐废除;北宋前期选用人材多取北人,等等。但苏州在唐宋渐成东南一大都会,人们或因乐风土清嘉而来苏,或因仕宦吴门而留居,或因北方战乱而南迁。如北宋进士张铣、张询兄弟,为官都有政声,但父是福建浦城人,退休后才居苏州。开封人张彦,南渡时以防御史带兵保卫吴地,子孙遂为苏州人,家世业医,历南宋、元至明,代有名医。元军灭宋,但江南地主富豪未因改朝换代受很大损失,平江富户以张、吴、顾、陆四姓为最。元朝以相城张世昌家最显贵,父张显官至江淮财赋副总管,追封清河郡伯,世昌仕至漳州路总管,元成宗赐名伯颜,后改平江路总管退休。其壙志云“世占吴籍而为苏州相城人”,可见祖上也是从外地改入苏州籍的。另一个在元代官至海道万户府总管的张泽,俞贞木《张子宜墓志铭》称“世为苏人”。子张适,十岁能赋诗弹琴,后与高启齐名。这时期的知名人士有:
    张旭:吴县人,曾任常熟尉。他是书法家陆柬之子彦远的外甥,得到彦远的指导。最善草书,每酒后醉呼狂走再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被后世称为“草圣”。 当时则为“张颠”。行家说他的字“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无一点画不合规矩,所谓‘张颠’不颠”。画圣吴道子曾向他学书,颜真卿也向他请教书法,他又是名诗人,但传世的只六首写景抒情构思精巧的绝句。
    张籍:《唐书》说他是安徽和州乌江人,但张籍自己有“胥门旧宅今谁住”句;韩愈《张中丞传后序》中也说“愈与吴郡张籍同阅家中旧书”;可知应是或祖籍是苏州人。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名句,便出自他为婉拒藩镇李师道拉拢而写的《节妇吟》中,大家熟悉的“洞房昨夜停花烛……”一诗,就是朱庆馀写给张籍的,张籍看了很赞赏,广为延誉,并写了答诗,是千多年来的诗坛佳话。
    张璪:工画树石山水。曾以双管齐下画松,一是生枝,温润如含春晖;一是枯枝,惨黯有同秋色,被称为神品。“双管齐下”这句成语便源自苏州人张璪的绘画特技。
    张廷杰:(1111—1176),家藏书数千卷,在南宋绍兴间做过靖州推官。因华山后人舍为寺院,岁月迁延,草莽翳密,磴道险绝,樵牧不至,廷杰雇工尽除草莽,构屋引流,植树艺花,经营近三十年,是重兴华山的功臣。
 
明清至现代的张姓主要支派
 
    明初徙江南富民14万到凤阳、燕京、苏北等地,不少张姓大族外迁。但也有些张姓从别地迁来,尤以自明中叶后苏州渐趋繁荣之时为多。正统(1436—1229)间太医院医士张仲修,其祖先是元末从华亭迁来。仲修以业医而家产益富,当时已赞誉张为苏之著姓,代有闻人,宗族蕃衍。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张玮,其先世是仪征一带人,因从军辗转来到苏州卫,属苏州卫籍,几代后成了苏州人。张玮在正德间做管理漕运的官。那时太监刘瑾掌权,跑官买官成为风气,家无担米的人入仕二三年就变成巨富,对廉洁而不营私的人则目为痴子。张玮偏做这样的痴子,清正不苟,执法从严,即使刘瑾手下人私带违法之物也一律没收。于是遭刘瑾陷害,把他捉来戴枷站在太阳下晒,他昏死而复苏,又被充军到辽阳,至老始得还乡,在候补官职时卒。晚明太原人、昭勇将军张度,官于吴地,爱姑苏风土而定居。儿子拱端,教其二女七子都能诗善画。四女张学典嫁杨廷枢子,教其儿女和孙子都能吟咏,每每母女祖孙一堂酬唱。还有不少张氏家族随宋室南渡到江苏和浙皖,至明清辗转再迁苏州。清河张氏有一支自河南禹州迁开封,南渡后落户嘉定,始祖名世美。世美之孙成甫,官提领,隶岳飞麾下,数建奇勋。岳飞冤死,他久不升官,累世经营农业致富,号为张大户家。有子孙迁苏城,入长洲籍。顺治间后裔张辅仁一度拥有狮子林,又在太湖滨查山建六浮阁,子士俊在葑门外青溪筑水周林,亭轩構于水上,是环水建园的佳作。这家拥有三座名园,为谈苏州园林者所罕及。张士俊又曾收藏倪云林“狮子林图”半卷等名迹,以“泽存堂”之名重刻宋本《广韵》和《玉篇》。同族张大受(1660—1723),先世避乱到崇明,迁嘉定,再卜居苏州匠门(今相门),著《匠门书屋文集》30卷。康熙南巡到苏州,看了他的诗文,连赞三声“读书人”!张大受就在近匠门处筑 “读书亭”,后官至学政。乾隆时擅诗词曲与鉴赏考证的张埙,字瘦铜,先世是吴光华族,清初迁吴县。支家巷张家的祖上是安徽人,经营进出口生意,顾颉刚先生的祖母便出自这张家,她还自备绣货托飘洋船带去贩卖,但家业尽毁于太平天国战争中。
    其他不详其先世传流情况的张氏名流也很多,但大都舍武就文。据民国《吴县志·选举表》,明代无一个张姓的武进士,武举人。清代亦仅武进士1人,武举人8人。南朝张氏文武兼修的盛况已不再现。明代天顺(1457—1464)御医张豫,不但医术高超,而且为人治病尽心尽力。一天,有一老妇求他为病危的儿子看病,并说明穷得付不起药费,张豫欣然前去,为他诊脉给药,临走另包几服药给他,说,病愈后再开服。儿子果然病好了,打开另外包的药一看,里面都是钱帛。于是老妇再去找张豫,张豫说,你儿子的病是因贫穷忧愁而得,现虽病愈,还会因贫苦复发。我这样做,就是要使他安心不愁,使你老年有靠。母子俩听了感泣不止。成化弘治间,夷亭镇张小舍,却是与“武”搭界的一个,他善捕贼盗,能细察他们眉睫之间的神态而一举禽获,盗贼间流行这样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只怕夷亭张小舍。”他的外孙就是大画家沈石田。嘉靖万历时的张凤翼(1512—1613)、燕翼、献翼三兄弟,并有才名。曾祖张昶著有《吴中人物志》。父沖善于计算,业商而任侠。凤翼是乡试解元,会试时被与他不合的考官故意摈弃,他就绝意仕途。家本丰裕,因不事生产而日落,他卖文自给,所作传奇以《红拂记》最有名,还能粉墨登场。京中有的大官与长洲知县江盈科都同他交好,但他绝不走后门请托。弟燕翼早卒。献翼任性放诞,却申张正义,在苏州市民反税监斗争的葛成案中,他撰文并率士发生祭葛成。有人写传奇《蕉帕记》歌颂葛成而调整与税监交往的丁姓乡绅,这乡绅怀疑此剧出于献翼之手,派歹徒暗杀了献翼。张氏故宅在今干将东路,尚存“文起堂”,今已修复。乾隆三十一年(1766),苏州出了个状元张书勋,他出身贫寒,父辈务农。三次会试不中,以经济匮乏就去做知县。三年后他第四次再考,竟一举夺魁,以知县考中进士,可称罕有。他黑胖多须,游扬州时,妇女听说新科状元来了,争相围观,见其貌丑,一噱而散。他官运不佳,长期只是六品中允。工文善书法,但无子嗣,诗文散佚。张大纯(1637—1702),著《三吴采风类记》,又订正并续成吴江徐崧的《百城烟水》,这两书与乾隆秀才张紫琳(号霞房),所著《红兰逸乘》,俱足补邑志之缺。胥口人张光阶好元史,自撰《辽金元史地略》,孙张郁文(1863—1938),撰成《元史地理通释》,又著《木渎小志》等书。综上可见,明清苏州张姓少有一二品高官,也无第一流学者大家,大都专注心力于务农业商、行医著书,也许正因如此平实的生活和工作,故子息蕃衍,文脉长。及至现代,爱国耆绅、学者院士、艺术名家,层见叠出。
    张氏支派繁多,如东山张氏,传是唐代安史之乱时坚守睢阳、宁死不屈的张巡后代,始迁太湖厥山,后再迁居东山,有1917年印《东山张氏族谱》。还有《南塘张氏家谱》、《篁村张氏族谱》等,均未得见。以下分述几支已知的主要支派。

[阅读]:原文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图书馆、江南文化研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