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碎”与“重释”
尤志心( 姑苏晚报.2017/5/7 )
[标签] 新书推介;秦兆基;《揉碎江南烟水一一重释历史》
[正文]
  秦兆基先生的散文诗集《揉碎江南烟水一一重释历史》由苏大出版社出版了。书名新鲜含蓄,富有诗意,像磁石一样吸引着读者。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回头细品书名,感到余味无穷。“揉碎”一词,从李白的“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到《红楼梦》戏剧的“桃花揉碎满地红,玉山倾倒再难扶”,再到徐志摩旳“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的梦”,可以说不乏其例,但它的使用频率并不高,以致中国的词典忽略了这个词,连《汉语大词典》都没有收上这个词。现在秦先生用上这个词,使人感到新鲜别致,耐人寻味。
  “揉碎”的是什么呢?是“烟水“,是“江南烟水”。烟水,是指烟雾茫茫的水面。古人都用它来写自然景观。如孟浩然的“烟水洞庭深”,辛弃疾的“烟濛濛”,江南文徴明的“石湖烟水望中迷”。但兆基先生却用“烟水”来写人文景观,含有比喻含义。那它比喻的是什么呢?我们从此书的副标题“重释历史”可以窥见其含义。原来“烟水”比喻的是历史,是历史人物。到此,我们就豁然开朗了,揉碎”不仅是拟人手法,而且“是比喻手法。比喻的是“重释”。“揉碎江南烟水”的深层含义就是“重释历史“。历史是离不开历史人物的,所以,本书写了51个江南人物,其中主要是姑苏人物。这些历史人物大都是我们熟悉,但也有些是不熟悉的。要写得读者爱看,就要“揉碎”,就要“重释”。我认为,作者的“重释”与“揉碎”有三大特点。
  “揉”出了“新”。开篇是写泰伯的。传统观点认为泰伯淡泊名利,主动让位于三弟,是位“道德模范”,但作者却认为,泰伯是因为不同意太王“翦商之志”,才逃向荆蛮的。开辟荆蛮,建立了勾吴,完成了建功伟业。这一说法,颇具新义。对现代人颇有启发,不要去争权夺利,有本事的随时随地都可以建功立业,只要是粒种子定会破“土而出,开花结果”。再如,《误读的贤者:范仲淹》,作者并没有歌颂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者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而把笔触指向他的隐秘的情感世界,他对一位“江南佳人”的情爱。这就告诉我们,贤者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与普通人并无区别。全书诸如此类,新意迭出的篇章俯拾即是。
  “揉”出了“真”。“烟水”是烟雾茫茫的,只有透过迷雾,才能看到事物的真相。历史人物,贵在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作者遵循这个原则,对一些负面的历史人物,作出了客观的公正的评价。最典型的是对杨荫榆女士的评价。教科书上说她是“依附军阀政府势力,迫害进步学生,镇压学生运动”的罪人,但作者根据新发现的资料,她晚年与日寇坚决斗争,献出了生命的事实,以及要让“学生成为‘国民教育之母之母’”的教育救国的理念,认为她只是一个不会“刚柔相济”“教育无方”的“国民教肓之母之母之婆”罢了。她壮烈的死,不失为一个爱国的正直的中国女性。笔者在这里还要补充一点。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刘和珍等学生遇难后,当时的军阀政府总统吴佩孚,曾为遇难者进行公祭,率文武百官为她们三磕头。吴佩孚一生清廉,坚决拒绝与日寇合作。这不是更发人深省吗?
  “揉”出了“爱”。作者是抱着爱来写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所重释的51个人物的爱。无论对逋逃者泰伯,对复仇者伍子胥,对暗杀祖师专诸,对兵圣孙武,对喜剧人物朱买臣,对生命嗟叹的陆机,对吴王张士诚,对诗人高启,对能吏况钟,对狂士徐渭(民间所传的恶讼师徐文章),还是对一代大儒顾炎武,对才女柳如是,对江宁织造曹寅,对书法家赵孟頫,对忧者翁同歙……直至对学者章太炎,对诱人沈寿,无一不充满着爱。或同情,或嗟叹,或悲伤,或流泪,或击节,或捧腹,或对迫害他们的制度纷纷不平。可以说,这本书是秦先生是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爱凝写而成的。我们读了这本书,不仅丰富了历史知识,而且陶冶了情操,增强了爱家乡、爱国家的感情。
  作者的这种新、真、爱的情感,是通过散文诗的形式,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全书大量运用了短句、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一连串的名词或动词重迭成句,铺陈成章,使语言增强了诗情画意,从而增强了感染力。景物富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文字短小精悍,可以称为口袋文学。我们在饭后茶余,展卷一读,真是别有一番乐趣啊。

《揉碎江南烟水一一重释历史》由苏大出版社出版


[阅读]:原文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图书馆、江南文化研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