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翁同龢出身于常熟望族,因自小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常熟乡土风情的熏陶,养成了他崇尚、尊重民风民俗的优良品德。在他的日记、诗文中记载和描写了很多有关清明节祭祀活动的事,读来颇为感人。
翁氏家族的祖坟有五六处,多在虞山山麓。有湖桥、顶山、兴福(破山)、西山(鸽峰)、程(陈)家山、秦坡涧等。湖桥为其祖坟,顶山为其祖父翁咸封墓,西山为其父翁心存夫妇及三哥翁同书夫妇及夫人汤氏墓(翁同龢去世后亦葬于此),兴福为五哥翁同爵墓。而石梅为其翁家祠堂。清明节前后,翁同龢都要上坟、上祠堂祭拜。
同治十二年,翁同龢在常熟守孝。三月初九“辰刻入舟,诣墓次设奠。处处纸钱,家家野哭,痛入肝肺”,这段文字说明常熟人清明节上坟祭祀的风俗场面。
光绪三年,翁同龢虽在京城,远离家乡,但念念不忘已逝去的先人。“清明节设奠于祠堂,不胜感怆,苏子所谓‘坟墓在万里也’,岂真万里不归即万里耳?”借用苏轼的话,抒发了对家乡、逝去亲人的思念。
光绪二十五年二月廿五日,是翁同龢开缺回籍后的第一个清明节。这一日,翁同龢去虞山西山给三嫂上坟。“舟至西山,今日清明节,俗例新坟以正日祭,乃具麦饮四簋于三嫂前叩头”,三嫂即翁同书夫人钱氏,生前随儿子在江西南昌生活。光绪二十四年七月廿七日,翁同龢曾到江西南昌看望嫂嫂及担任江西布政使的侄儿翁曾桂。回常熟不到两月,即九月十九日,翁同龢接到江西电报:“嫂氏于昨日午刻弃养也。”翁同龢曾感慨万分:“痛思文勤公客死塞上,吾嫂氏辛苦数十年,犹幸贤子孙侍养无违,稍享老福。吾今年尚的一见,自归后即虑此疾难起,不料竟未及期颐也。”
每到清明节前后,翁同龢特别忙碌,准备祭品、祭具,接待祭祀的子姓辈及别支人员等。
如:光绪二十六年二月廿七日,“饭后入舟,未初地墓庐”,廿九日,“督修墓上空穴”。三月初二日,“是日扫墓。午前子姓集,午正奎孙来,先鸽峰、次湖桥、余遂归。来者七八人”。
初四日,“是日扫墓,先程家山门,集顶山墓堂,次秦坡”。初六,“清明节,是日扫墓。余至兴福,子姓则或由季家山来集寺中,未初行礼”。初七日,乘船到西山,与斌孙一起陪同风水先生王君“看湖桥新卜之地”。
如:光绪二十七年二月十七日,“午正子姓来集,祭墓”。十八日“谒祠堂”。“退谒程家山门墓,至兴福谒兄墓遂赴顶山,已有子姓九人等在那儿,又谒秦坡墓”。
又如:光绪二十八年二月廿五日,接待筱侄父子及女眷小孩辈,“是日筱侄扫鸽峰墓地,饭后陆续去”。廿九日“晨谒石梅祠堂”。三月初一,“是日西山扫墓,斌来谈片刻,筱侄父子继至,最后至者奎孙父子也,到者八人,女眷三四人。祭毕饭,遂诣湖桥”,初三“令木工赴湖桥估墓门工”,初四,“午祭陈家山门,次沈家亭子,次兴福”。初五日,“午初乘山輿诣张锡园墓茔,子侄辈陆续来,先至顶山,次至秦坡”。
接待吴江震泽翁姓本家人员。
光绪二十七年二月十六日,“晚子恒偕震泽本家志国者来,来祭祠也,云震泽子姓有七人耳”。
祖宗的坟墓,除了祭祀外,还要不断修缮,否则便是孤坟荒墓。
光绪二十六年二月廿七日,“晚谒墓。杨夫人墓上有穴,深五六寸,疑獾穴”。第三天,马上请人来修理,“督修墓上空穴”。
光绪二十七年二月十八日,“谒秦坡墓见罗城石卸,令坟丁鱼姓速修”。
光绪二十九年三月初九清明节,翁同龢到秦坡涧墓祭祀发现罗城有点地方因雨水冲刷,已经坍塌。马上让坟丁带人来修理,“一时而毕”,并且告诉坟丁明年大寒后大修。“改磴路从左折而上也”。
对于坟墓,按常熟风俗要请风水先生相度,翁家也不例外。
光绪二十六年三月初七日,“乘舟至西山,斌亦来,王君亦来。斌陪看湖桥新卜之地”。王君即是风水先生。
对一些违礼俗的现象,翁同龢会提出批评或马上纠正。光绪二十九年三月初八上午到程家山祭祀,
看山的陈关松不在,没有钥匙进不去,其弟陈关荣就让翁同龢等人在门外叩头,翁同龢勃然大怒,“怒而斥之”。
翁曾荣,字菉卿,是翁同爵的次子,翁同龢的侄子。1902年9月12日“菉侄于申初三刻数分长逝”。死后,葬于蒋家山。常熟风俗,新死的亲人一定要清明节去祭祀,俗称正清明。而翁曾荣的儿子顺孙因为有事去苏州,于清明前一日到蒋家山父亲坟上祭祀。翁同龢便批评:“不及时行正清明之祭何其忙也。”“吾乡人墓祭之礼惟赵氏、俞氏、归氏、钱氏均尚齐整,吾家有祭日而无章程,可叹也!”这实际上也是借表扬别人来批评自族人墓祭之礼缺乏章程。
光绪二十九年清明节,翁同龢上坟后感慨万千,写下了《清明节墓祭有感》一诗。
剪剪风光丽,匆匆节序更。桃花小寒日,麦饭正清明。春树如含泪,青山尚有情。可怜道旁柳,只能送人行。翁同龢在诗后小注:“吾家子弟,有以不以祭者。”翁同龢在这里批评族里的一些小辈,贪图享乐,不思奋进,更把老祖宗也忘掉了;同时也告诫子侄,要奋发向上,艰苦创业,不忘祖宗的遗训,更要悼念先人,即使是“春树,青山尚有情”呢!
晚年的翁同龢,虽然有时有病在身或腿脚不灵,但清明祭祀活动矢志不渝。
“晨谒石梅祠堂,雨后路滑,两人扶掖而上,瞻视兴感”。“清明节,遍体作楚,几不能兴,自念虽衰当奋也”。初十,“晨至石梅祠堂叩头,拾级气喘”。
光绪三十年,是翁同龢在世的最后一年,二月二十日,是清明节,这天早晨大雾弥漫,到中午始放晴,翁同龢早晨就放舟到西山丙舍等待子姓辈。“午初始集,先鸽峰,祭毕饮福。未正湖桥,祭后至湖桥新茔”。廿一日,“是日春祭祠堂,先期出单知照族人,到者凡十八人。午初上祭,一切如礼”。
梳理翁同龢过清明节的祭祀活动,或许对今人有一定的启迪教育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