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三让”何以“无得而称”?——儒家之让的德性自觉与工夫落实
余治平( 社会科学 2014(10).1992-7-1 0 )
[提要] 《论语》和《史记》都记载,周太子泰伯"三让"王位,避迁吴地。让了大位,却又能叫别人无法用任何好听的称誉来赞赏,实在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品格。儒家入世、有为,其处人处事并不消极、退避,但却主张谦让、礼让。"让"的含义是辞让、谦让、恭让。行让的过程,始终受个体清楚明晰的德性意识所支撑。让是一切德行的客观基础。君子的所有嘉言善行都可以集中呈现为让德。让之为德也构成了儒家之礼的重要内容。让德还可生动体现在国家的内政、外交活动中。人际交往中,让德能够自觉地把自己设定在低处,而抬高别人。践行让德的关键就在于压制住内心中那些不符合礼乐规范的性情。违背让德的最为直接的一个祸害就是言语争辩。用道义、礼法束缚内心之中...
[标签] 泰伯;三让;让德;隐德;让;行让;工夫
[正文]

[阅读]:详细内容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图书馆、江南文化研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