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接到谢孝思先生之子、画家谢友苏的电话,谈到有关谢老档案捐赠的事情。当时我不负责档案征集工作,于是便将同事的电话告诉他。我与友苏先生素未谋面,不知道他如何会有我的手机,这一直是个谜。但多年后,我负责档案征集,自然而然与友苏先生有了联系,而他出于对档案馆的信任,一次次把他手上珍藏的有关谢老的档案无偿捐赠给我们,我除了感动就是感激了。2014年,我馆和兄弟单位及谢友苏等多方谋划纪念谢孝思诞辰110周年的系列活动:一本书、一个展览、一个座谈会。2015年11月,《清正长留》终于正式出版,相关活动也如期举行。
谢孝思出生于贵阳,1946年随国立社教学院迁到苏州,从此在第二故乡苏州生活了60余年,人与城结下了“金玉良缘”,对苏州园林和古城的保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2008年,苏州民进编辑出版的《一个人和一座城市——谢孝思与苏州文化》高度评价了他的百年人生及其与苏州深厚的渊源。谢孝思是文化大家,曾出任苏州市文化局长、政协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公职,一生结交无数,因此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描述、评价过其人品人格及其修复园林、抢救文物、保护古城的功绩。为避免重复,《清正长留》则从另一角度来纪念谢孝思诞辰110周年,让他自己“说话”,即由其画作与年谱两大部分构成此书。画作以他的作品为主,其夫人刘叔华的少量作品点缀其间,而年谱则在他自编年谱的基础上重新修订、补充。故而《清正长留》仿佛是一幅谢孝思先生留给我们的自画像,是一本值得人们细细研读的纪念册,从中也可以了解他如何走出贵州走到苏州,又如何走上园林与古城的保护之路。因为有了他和他的同伴的尽心尽力,才有了今天美轮美奂的苏州园林,才有了今天的古城苏州。
谢孝思作为一名画家,留存于世的画作不少。1999年他与夫人精挑细选,将161件作品赠送给故乡贵阳,这些作品应该体现了他最高的艺术水准。原本想把其中部分作品收录到《清正长留》一书中,计划却因多种原因而流产。目前书中收录了119幅书画作品,其中谢孝思的画60幅、书法30幅,刘叔华的画26幅,夫妇两人合作3幅。刘叔华也是吕凤子的弟子,是画竹高手。吕凤子十分欣赏谢孝思的才华,曾称赞他的《中国画的涵义》一文为“中国画论的好文章”,并为谢孝思的《菊》《荷》《牡丹》《夹竹桃》四幅画题词,吕凤子的提携与教导提升了谢孝思的艺术水平和修养。吕凤子等人还促成了谢孝思与刘叔华的婚事,并为他们证婚。婚后夫妇志同道合,切磋艺术,相得益彰。《清正长留》一书中收录1988年他们合作的一幅画作,远山近水,但以竹、石为主要元素,此图由刘叔华为主,谢孝思则补了石头和题词。除了画面给人清幽之感外,题词也格外有吸引力:绿竹漪漪,清溪汩汩,婉婉春风,幽鸟相逐。谢孝思的画作以松和梅为主,反映了画家对松、梅的偏爱。中国历来以松梅比喻人的品格:高洁、坚贞、刚正、清雅,梅竹之品性亦如谢老之人品。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都有写日记、自撰年谱的习惯,记录的纯粹属于私人情怀。然而个体从不游离于时代之外,因此也从侧面反映了大时代。曾主政地方文化事业的谢孝思又是高寿之人,其年谱时间长达百余年,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和新中国四个历史时期,故年谱所载除个人经历、家事外,也反映了时代变迁、社会活动、城市发展、友朋交游等既共性又私密的信息。《清正长留》中的年谱部分,除文字外,配以70余张的图片,纾缓阅读带来的疲惫,又增加阅读的直观性,版式更为活泼灵动、赏心悦目。黄齐生是共产主义先驱、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的舅舅,也是谢孝思年谱中出现较多的人物。1924年,黄齐生作为达德中学创办人之一从欧洲归来,与在此任教的谢孝思认识,从此两人建立一起追求光明20多年的亦师亦友的关系。抗战爆发后,为支持黄齐生到延安实地考察,谢孝思将房子典当换来三百大元,送给黄齐生作为路费。正是在黄齐生、王若飞的影响下,谢孝思一生追求和平民主的新中国,这决定了1949年他的人生抉择。年谱是个人的大事记和活动年表,可以一窥其成长历程、家庭生活、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虽为民间记忆,但所记述的内容可以补官方正史的不足。
如果因一个人,使一座城市有了别样的故事,那么人和城首先要有缘分。1935夏天,而立之年的谢孝思耗费家产三分之一,到上海、广东、广西游历,一路画画和写诗文,还募集图书。“在去上海时,便道游览苏州,五日盘桓,游览了沧浪亭、拙政园、狮子林、留园、怡园等名园”,称此为“平生一大快事”。这是他和苏州结缘的开端。1946年7月,他再次来到苏城,成为一个新苏州人,一个真正热爱苏州并视苏州为第二故乡的人。为保护苏州文物,他向市领导建议成立文管会;为保护苏州园林,他征求地方文化名流意见,成立园林整修委员会,修复留园、拙政园等名园;为保护苏绣艺术,他请来杨守玉、朱凤等刺绣名家,成立刺绣学校,为苏州的外贸发展作出贡献;为保护古城,提出了《紧急制止对苏州文物古迹和园林名胜的破坏》的提案,并撰写五条意见递交吴亮平、匡亚明,为苏州城市的准确定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尽管年谱的记载是纲目式的,缺少血与肉,但这些简洁的文字包含了谢老一代文化人对苏州的无限深情和不懈努力,值得一代代苏州人敬仰。
《清正长留》装帧设计清雅大方,内容看似简洁实则深厚。松梅品格,清正长留,一如谢老的人生写照,而那颗璀璨的谢孝思星,永远照耀宇宙,照亮古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