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在绘画上虽以山水画为最优,但其名声最大,流传最广的却是美人仕女画。
美人仕女画是我国传统人物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画面通过妇女形象的塑造来体现不同时期的现实生活、伦理观念和审美趣味,成为绘画艺术中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门类。唐寅的人物仕女画多取材于高人雅士、神仙故事以及宫妓、歌妓一类。在画法上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线条工细、劲利,设色艳丽。这一类画的代表作是《孟蜀宫妓图)。这幅画是唐寅工笔美人仕女画中的精品。
第二类,笔墨流动爽利,转笔方劲,线描起伏抑扬,较为粗放,把李公麟的行云流水描和颜辉的折芦描法掺合了起来,挥洒自如,富有韵律感。这一类的代表作是《秋风纨扇图》,画中用高度洗炼的笔触,描绘了一名手持纨扇伫立在秋风里的美人。
《孟蜀宫妓图》是唐寅的代表作品之一。图中写宫妓正劝酒作乐,青衣女子似手拿酒盏,正让绿衣女子斟酒,而红衣女子已不胜酒力,正摆手欲止,却被青衣女子挡住。劝、止之间的神态举止被刻画的生动传神。背后无衬景。人物衣饰线条流畅,设色浓艳。服饰上的花纹刻画得十分精细;人物面部用传统的“三白法”表现,晕染细腻,生动传神。表露出宫廷富贵的生活气息。作者借此图披露孟蜀后主的糜烂生活,有讽喻之意。
本幅自题:“莲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王宴紫微。花柳不知人已去,年年斗缘与争绯。蜀後主每于宫中裹小巾,命宫妓衣道衣,冠莲花冠,日寻花柳以侍酣宴。蜀之谣已溢耳矣,而主之不挹注之,竟至漤觞。俾後想摇?之令,不无扼腕。唐寅。”
此图原名《孟蜀宫妓图》,俗称《四美图》,由明末汪砢玉《珊瑚网·画录》最早定名,沿用至今。近经专文考证,当改为《王蜀宫妓图》,描绘的是五代前蜀后主王衍的后宫故事。画面四个歌舞宫女正在整妆待君王召唤侍奉。她们头戴金莲花冠,身着云霞彩饰的道衣,面施胭脂,体貌丰润中不失娟秀,情态端庄而又娇媚。蜀后主王衍曾自制“甘州曲”歌,形容著道衣的宫妓妩媚之态:“画罗裙,能结束,称腰身。柳眉桃脸不胜春,薄媚足精神。可惜许,沦落在风尘。”唐寅创作此画,则旨主揭示前蜀后主王衍荒淫腐败的生活,寓有鲜明的讽喻之意。
此图笔重彩画宫妓四人,衣着华贵,云髻高耸,青丝如墨,头饰花冠。互相对语,无视景。人物衣饰线条流畅,设色浓艳,服饰上的花纹,都刻划得十分精细;从人物穿戴来看,正面两位地位高贵,而背向两位疑是宫婢,正奉酒捧食。
图中写宫妓正劝酒作乐,青衣女子似手拿酒盏,正让绿衣女子斟酒,而红衣女子已不胜酒力,正摆手欲止,却被青衣女子挡住。劝、止之间的神态举止被刻画的生动传神。背后无衬景。人物衣饰线条流畅,设色浓艳。服饰上的花纹刻画得十分精细;人物面部用传统的“三白法”表现,晕染细腻,生动传神。表露出宫廷富贵的生活气息。作者借此图披露孟蜀后主的糜烂生活,有讽喻之意。
可证于自题诗、跋:“蜀后主每於宫中裹小巾,命宫妓道衣,冠莲花冠,日寻花柳以侍酣宴,蜀之谣已溢耳矣。而主之不挹注之,竟至滥斛,俾后想摇头之,令不无扼腕。唐寅。”下钤“伯虎”、“南京解元”朱文方印二。
诗词正文:
莲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王宴紫徽。
花开不知人已去,年年斗绿与争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