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网站--首页
     
 
董公堤上怀董公
( 文化龙乡.2015/05/15 )
[标签] 董汉儒;浒墅关
  沿着青石铺就的路面,我们漫步到了运河大堤上,这是重修过的运河堤岸,也是政府着力打造的明清风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去杭州西湖游览过的人都知道,西湖里面有两条长堤:一名苏堤,一名白堤。分别由唐代白居易和宋代苏东坡任刺史和知府时修建。当地百姓为感念两位的恩德,故分别以白堤和苏堤名之。
 
  此堤名为“董公堤”,也确实与当时主政浒墅关的官员有关,不过不是一位,而是两位。在我们的印象里,京杭大运河是有隋炀帝开凿的,其实不然,我国大运河在历史上曾有过三次较大的开凿工程。一次是春秋时期,由吴国的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而 隋炀帝“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江”。这是在旧有基础上一次大规模的整修扩大,逐步形成了后代运河的规模。后来唐、宋、元三代也都有所修治。浒墅关段运河属古邗沟段,照此看来,几与苏州古城的历史接近,有将近2500年的历史了。
 
  董公堤始建于明代。因原来的运河两岸年久失修,日益圮坏,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榷关主事董子策“赀营筑堤”,使之成为“滨旅涉纤者”的“孔道”,大大方便了过往行人、纤夫、船家,受益最大的当然还是日日以拉纤为营生的运河纤夫。据说昔日纤夫身体前倾奋力拉纤之形象,曾成为运河一景而为行人驻足凝目。这也让我想起了世界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想起了三峡岸边的古纤道了。又过了五十三年,即万历二十四年(1596),主事董汉儒重修此堤,加固堤基,填缺补凹,使堤岸更坚实耐用。为纪念这两位为民造福又恰好同姓的董氏关官,老百姓便称堤岸为董公堤。故自浒墅关至枫桥铁铃关长二十里之堤岸,历史上称之为“董公堤”。 史载,“董公堤自浒墅镇至枫桥,长二十里,南北往来孔道也。岁久圯坏。明嘉靖二十二年,榷关主事董子策捐资营筑,张寰记碑,在真武殿后。万历二十四年,主事董汉儒重筑。前后二董,闻名董公堤。”更为巧合的是,另一位董姓名士——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曾题写有《浒墅关重修董公堤记》留存于世。万历四十四年,主事张铨又一次重修董公堤,百姓因感激而把堤地起点崇福桥称为张公桥(即今张家桥或庄家桥)。之后,董公堤又经过无数次的兴修,在旧址中也有记载,“自康熙二十三年甲子,至乾隆四十九年甲辰,每逢圣驾南巡,节次兴修。”
 
  从清代诗人凌寿祺作的《董公堤》诗我们尚可以想见当年堤岸车水马龙花映柳波的美丽景象:
 
虎疁南畔郡城西,遥亘晴空万丈霓。
同姓人俱传直隶,异时巧合在长堤。
六桥花柳穿明镜,七里杨台映碧溪。
何以河干资利涉,往来络绎度轮蹄。
 
    董公堤上还设有两座凉亭,一是三里亭,二是十里亭。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三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俱为以前供行旅纤夫歇脚之处。如今都成为为运河沿线留下的文化遗存。
    从两董之一的董汉儒的生平中,我得知董公是河南开州(今濮阳)人,万历17年进士,万历24年任浒墅关榷关主事,重修河堤,正是在此任上。后董公累次升迁,至天启2年,任兵部尚书。以母丧归里。后魏忠贤秉政,终不起用,卒于家。(这是我半跪在董公立像前抄录下来的。记得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在第一次听到我国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时流着眼泪告诉别人:“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而我现在在董公像前即使五体投地也不为过。老百姓是最讲良心的,现在我们勒石以记董公就是明证!)人如其名,为国尽忠,为一方百姓谋福祉;事母至孝,替家乡父老竖标杆,实为我汉家儒生楷模。 魏阉擅权之后,有多少忠臣良将屈死贼手,董公能得善终,得无天亦怜见之?天亦庇佑之乎?
   岁月流逝如这运河之水,董公堤早已今非昔比。但我仍然记得泰戈尔《飞鸟集》里的一首小诗:“河岸向河流说道:‘我不能留住你的波浪’‘让我保存你的足印在我心里吧。’” 就让董公的功绩长留在浒墅关老百姓的心上吧。           
 
  谁念河堤上,临风怀董公?

董公堤
浒墅关董公堤
[阅读]:原文
 
     扫一扫,更多精彩就在: 吴文化网站--首页吴文化网站        吴文化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