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网站--首页
     
 
苏州钮家巷
( 凤凰网.2018/2/28 )
[标签] 苏州街巷;名人遗址

钮家巷凤池园遗址

关于凤池园(此段文字引自《苏州历代园林录》)

凤池园在銮驾巷。相传为泰伯第16世孙吴武真第宅,有凤集其家中,有池沼,因名“凤池”。宋朝顾氏居之,明为袁氏,又为钮氏居住。入清,顾氏族人月隐君拓治为“自耕园”。康熙时河南巡抚顾汧去官归家,园已易他姓,乃重金购得,修建园第,名“凤池园”,益擅盛名。

此园极大,池亦广。园之门名“日涉”,园中石径逶迤,桐阴布濩(huo),四时野卉,纷披苔麓。前为“武陵一曲”,列嶂环蹊(qi),板桥压流,回廊盘互。岭有梅,寒葩凝雪,疏影横云,恍若罗浮清梦。亭有桂,金粟交柯,天香笼月。又有石台、爽垲、寒塘、浸玉,官柳起舞于风前,文杏斜倚于栏畔。其后杰然而高者为“赐书楼”;窃然而静深者为“洗心斋”;旷然临流而西望者为“康洽亭”。菊畦缭绕乎篱边,药圃低亚乎坡侧。左侧虹梁横渡,鹤浦偃卧,桃花夹岸。有榭名“撷香”,阁名“岫云”,右侧崇丘崔嵬,洞壑阴森,牡丹锦发,朱藤霞舒,竹木蔽日,槜李凌波。迤西,老树参云,轩名“抱朴”,石桥宛转,榆槐夹路,薇花对溪,柏罔环护,石壁列屏,“见南山”位此。

凤池园与顾汧

顾汧,字伊在,号芸岩,长洲(今苏州)人,清顺治三年(1646)出生在平江路雪糕桥附近的一户读书人家。他的父亲顾天朗(1624-1690),少负才名,顺治三年中副榜,为官学教习,后以母老不受选,杜门读书,肆力经史。

顾汧自少勤学能文,27岁时考中康熙癸丑科二甲第一名进士,历任礼部右侍郎、河南巡抚等官。康熙三十四年(1695)致仕返回故里后,在老宅附近钮家巷内购得顾月樵“自耕园”旧圃,大事增饰,扩建成一座规模宏大的新园,题为“凤池园”。

凤池伴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古代钮家巷一带称凤池乡,顾汧一生的起点在凤池乡,最后的归宿也在凤池乡;他对“凤池”似乎情有独钟,不但在凤池乡里建造了一座凤池园,并把自己的十六卷诗文集也题为《凤池园集》;此集今有康熙五十一年(1712)原刊本及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影印本。

顾汧造凤池园的目的当然首先是为自己归隐后颐养天年提供一个理想的天地,但也有追攀拙政园之意。他曾在诗中写道“知是昔贤歌咏地,风流今日许追攀”,坦露了他对拙政园的向往。

凤池园遗迹

凤池园所有的园林建筑今已无存,仅潘宅、王宅等处拍记时访得,假山、池沼、曲桥、回廊等在60年代早期均还在,很多年事已高的居民回忆起幼时在池中泛舟的景象,仍一脸向往。凤池园一分为三:西部为钮家巷3号,清代大学士潘世恩故居;中部为钮家巷5-6号,乃王资敬故居;东部为钮家巷8号,为陈大业故居。保存状况西部最佳、中部次之、东部最差。

钮家巷8号陈宅(凤池园东部)

陈宅,入列苏州控制性保护古建筑,编号134。

资料记载(节选自《苏州历代园林录》)

清末,凤池园东部归陈大业。陈氏又于其东买邻隙地,一并增葺,易名“省园”。在隙地凿小池,池旁筑室,象舫,名“爱莲舟”。在池南老屋处,建新堂名“春华”。池北楼名“飞云”。循西而南,修廊曲径,窃然静声者名“楼下宿”。有轩名“知鱼”,有桥名“引仙”,有洞名“浣香”,有亭名“接翠”。池东南峙有杰阁,仍旧名为“凤池”。后有“鹤坡”。左榭名“筠青”,右墅名“梅山”。袁学澜有诗赞道“阅世亭台草木新,此境悠闲迥绝尘”。

据称陈大业曾为盐运使,雄于资财,所以从资料看,其构筑的园子仍不算小。现如今园子完全没有踪迹,住宅部分也残破不堪,毫无昔日风采可寻。

陈宅共存三进,坐北朝南。门厅封闭改建,出入由东侧重新开道。二进大厅,西侧无存,落底重起了水泥房。大厅带有明代遗风,圆做梁架上似留有彩绘,此厅原有柱础为木质,甚少见。三进为楼厅主要面貌亦因改造而被破坏。

钮家巷5-6号王宅(原凤池园中部)

钮家巷5-6号,即新一里,入列苏州控制保护古建筑,编号126。

王宅为清代王资敬故居,其购下园子中部后,可能并没有做出比较大的整修和改变,仅略作修缮,依旧命名“凤池园”,因此在当时就不怎么出名。但是,从现场来看,其规模还是相当大的。王宅经过百多年的变迁,虽说三落主体建筑的位置并无多大变动,但是备弄已无,且整体建筑空间被不断改造中构筑的墙体分割,江南宅院一进进的进深格局已经面目全非,如不仔细查看很容易就无法弄清。原有凤池园遗迹于1964年遭彻底毁坏。现内住74户居民。

拍记的主要建筑位于东路和西路,中路建筑基本大门紧闭。东路三进楼厅,面阔三间带两厢,长窗半窗虽仍为木质,但疑为民国后改造所换。楼下厅内带有一个扁做船篷轩。四进同为楼厅,三间面宽,已被现代化改建,中部明间砖砌封闭,另开门窗,东西次间改成塑钢窗户,原长窗半窗无存,两厢残存东部石砌基座。天井内石板完好,存水井一口。中部仅在住户封闭后开启的墙洞上看到了第三进,为面阔三间的楼厅,明间次间均落地长窗,海棠花饰。西路仅看到一进建筑,亦为楼厅,楼下厅带有一支香轩。

钮家巷3号潘宅。

潘宅,入列江苏省重点文物保单位。为清代大学士潘世恩故居。潘宅也是整个钮家巷中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官邸。由于这位四朝元老在北京的官邸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所以这位大员在苏州家乡的宅邸,就更显珍贵了。而潘世恩,也是苏州贵潘的代表人物。

关于潘世恩

潘世恩,字槐堂,号芝轩,吴县(今苏州)人,生于乾隆三十四年十二(1770),卒于咸丰四年(1854)。自幼聪颖好学,十六岁应“童子试”,弱冠之年中举,乾隆五十八年(1793)殿试夺魁考中状元。从此官运亨通,“少年得进崇阶,又系鼎甲,宜爱惜声名,切勿恣志,前程远大”(嘉庆帝为潘世恩奏折所作批语)。嘉庆四年(1799)擢升内阁学士,后历任礼部、兵部、户部、吏部侍郎,又曾赴顺天、浙江、江西等省学政。嘉庆十七年(1812)起晋升工部、吏部尚书。道光十三年(1833)后平步青云,官至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傅衔。且受赏赐甚多,如赐戴花翎、赐黄马褂、赐第圆明园等,直至八十二岁恩准赏全俸留京养老。

咸丰二年(1852),潘世恩中举六十年,经奏准可参加为新科举人所设的鹿鸣宴,称之为“重宴鹿鸣”--这是朝廷对曾中举又高寿者的特殊荣宠。当时他在京养老,应回原籍乡试之地江宁(今南京)赴宴,后经皇帝特许就近参加顺天府(今北京)“鹿鸣宴”,以示体恤。次年,由于潘世恩是乾隆癸丑科状元,正逢六十甲子,时年八十五岁,又经奏准重赴“恩荣宴”;咸丰帝特予上谕嘉美,并亲书“琼林人瑞”四字匾额,先期颁赐,以示荣宠。更有意思的是,当时主持会试的主考官是他的三子礼部侍郎潘曾莹,这真是科场少有的盛事,潘世恩曾为此赋诗志喜,一时被传为科场佳话。咸丰四年(1854),潘世恩在京逝世,享年八十六岁,以谥号“文恭”入祀贤良祠。同时,对他的三个孙子祖同、祖荫、祖保分别赏给进士、翰林院侍读、举人,并恩准祖同、祖保同年分别参加殿试、会试,这在科举时代可称之为“殊荣”了。旧时潘氏故宅曾有木制朱漆“行牌”大书“祖孙父子叔侄兄弟进士”和“南书房行走,紫禁城骑马”--如此荣耀,故而当时有“天下无第二家”之誉了。

潘世恩为官五十余年,历事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被称为“四朝元老”。由于长期身居高位深得皇帝恩宠,处世谨慎,建树无多。但他在改善漕运、治理黄河水患、筹划边疆事务等方面提出过许多合理建议并为朝廷所采纳,对国计民生大有裨益。咸丰初年,边疆发生争端,他不顾年老多病退养在家,仍竭力向朝廷举荐林则徐、姚莹等人才,足见其知人善任之胆略。潘世恩一生大半在京为官,在苏州老家时日不多。嘉庆十九年(1814)母亲去世,他回家守孝;随后又因父亲年老有病上奏折“请假”侍奉,嘉庆帝对此大为不悦,下谕训斥并予降职处分,但念其孝心,仍允终善养。他获准留苏尽孝,直至其父离世,守孝期满才重返京城。

潘世恩原居苏州玄妙观西之海红坊,相传他在高中状元后,有一次皇帝召见,问及家居何处,他一时惶恐误说成了“苏州玄妙观东”。一言既出,为避“欺君之嫌”,急命家人速购观东宅第,于是买下钮家巷凤池园西部作“状元府第”。但据他在《思补老人自订年谱》中自述,钮家巷“留余堂”,原为清康熙年间河南巡抚顾汧之“凤池园”,后由唐姓子孙分售他人;嘉庆十四年(1809),潘世恩为奉养老父潘奕基,购凤池园西部修为宅第,仍称“凤池园”,大厅额题“留余堂”,故此宅系原凤池园遗址的一部分。潘世恩居家尽孝十三年,在“留余堂”遍读群书,研究学问,完成著述《读史镜古编》三十二卷、《正学编》一卷。平素他在政务之余亦勤于着文赋诗,撰有《有真意斋文集》、《思补斋诗集》、《思补老人自订年谱》等多种。堪称是位学术有成的状元宰相。

潘宅中的凤池园遗迹

西部归大学士潘世恩,仍名“凤池”,其孙又在对岸筑“养心园”。园之胜,清流绕屋,花竹交映,有亭翼然,背山面水,名“凤池亭”;燕居之室,环拥图书,室外乔松如龙,亭亭霄汉之表,名“虬翠居”;岑楼耸然,高出林表,芳华迎春,繁英如雪,名“梅花楼”;楼下粉墙迤逦、修廊环绕,名“凝香径”;芳堤夹水,平桥通步,飞泉漱石,声如鸣玉,名“瀑布声”;幽房邃室,众喧不到,名“蓬莱小隐”;泉出石间,味如甘醴,名“玉泉”;兰寮东启,空明无碍,名“先得月处”;枕水作屋,中贮法书名画,名“烟波画船”;竹木交荫,万绿如海,名“绿荫榭”。

苏州博物馆内还藏有当年文人墨客为这个潘氏凤池园所作的《临顿新居图》和《临顿新居三图》等图,特别是后者,以写实风格绘制,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比较宝贵的资料。

清咸丰十年四月(1860年6月),忠王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克苏州。英王陈玉成曾来苏与忠王议东南军事,择此园为驻节之所,人称“英王行馆”。然英王仅留三日而去,终其身未尝一返。后,园渐为民居,只存一“纱帽厅”,残破而不堪寓目。1982年市府大规模整修,以留遗迹。

此宅虽被称为太傅第,但潘世恩虽然位列三公,但是在苏州的宅邸却仅仅保留了状元府的规模,没有高官显赫宅邸常见的抱鼓石、石狮子、将军门等表示身价地位的一些构件和架构。宅邸坐落在人来人往的这条小巷中,不显山不露水,显得非常低调,低调到不是看到门口墙内嵌着的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根本也就意识不到其中的精华。由于多年的侵占拆建和破坏,潘宅从原先的三落五进带一个比较大的花园凤池园,缩小成了如今并不完整的三落四进规模。中路存门厅、轿厅、大厅,和一个据说从道前街迁建过来的花篮厅。西路一座鸳鸯厅和一个纱帽厅。

门厅明间后部封闭,其内被租赁用作拉面馆。西次间开启小门沿备弄作为居民的出入通道,梁架结构基本无法辨识,东次间当作烟杂店。轿厅将门开在天井西侧,无人应门故未能进入拍记。

由于前两进均封闭自成院落,大厅的门就开在备弄一侧,入门就是大厅的船篷轩下。厅前有一门楼,字牌“松柏常青”。但很遗憾,资料显示此门楼已非原貌。而整个建筑群的三座康熙年的门楼已经都在文革时期被毁了。大厅三间面宽,明间长窗已无,被重新改建门窗,东次间存半窗,西次间在外部因搭建小平房而被遮蔽。檐下有带莲花头的雀宿檐,且斜撑雕有卷草及寿字纹。上坊有一组一斗三升的牌科。此厅被唤作“留余堂”,是主人家接待贵客和举行大型典礼的地方。厅内内四界扁作梁架,有一船篷轩,梁托带槕木,且有饰有凤形的山雾云。由于缺乏保护,部分地方疑似被白蚁破坏。

西落第一进现为点心店,顶遮蔽无法辨识梁架。第二进为鸳鸯厅,回顶,面宽三间,明次间长窗皆毁。此厅特点在于其采用镂雕手法雕饰的精美人物故事的槕木,以及框架雕饰尚完整的屏门和板壁。梁架之上描金匾托以及灯笼挂钩具在。厅前无门楼痕迹发现,仅在天井东南侧墙发现被封闭的原水磨砖门券部分,其上存门额一方,提款“胜惬”两字。天井铺地石板保存相当完好。

鸳鸯厅北有一小院,西南角存部分黄石假山石。由于通向院落的门紧锁,担心无法进入仔细拍记英王陈玉成住过的纱帽厅。但幸运的是经过鸳鸯厅现住户的同意,改从其房后窗户进入,得以拍摄到不少厅内的精美装饰。

纱帽厅以其形状为名,因此厅明间前加抱厦,东西次间后带披厢,犹如帽翅,故名,一般仅存在于高官宅邸。以资料对比,厅内采用扁梁,以三道船篷轩相连,形成满堂翻轩(现场仅看到两个船篷轩,分别位于抱厦和正厅内)。柱及础为方形(建筑外部能明显看到),东西内山墙贴水磨砖勒脚,墙上各设壁橱两口。明间卷草葡萄纹飞罩雕刻极其精细。厅中上方有黑色匾额,为乾隆三年大学士余敏中所书《御制九老会诗并序》(仅存描金匾托两个)。东西两壁嵌有壁橱,橱门刻折枝梅花天酒地2幅。东侧边门上刻有对联“八坐起文昌,一经传旧德”。

整个潘宅中,仅纱帽厅保存最为完好,其余皆遭不同程度毁坏。


[阅读]:原文
 
     扫一扫,更多精彩就在: 吴文化网站--首页吴文化网站        吴文化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