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网站--首页
     
 
昆山陆家“段龙舞”
朱新国( 苏州日报.2018/1/31 )
[标签] 非遗;龙舞文化

近年来,昆山陆家镇的舞龙活动蓬勃开展,组建了30多支舞龙队和小龙队,舞龙手近千人,龙舞文化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和创造力—— 

锣鼓喧天,段龙飞舞。近日下午,由江苏省文化馆、江苏省非遗保护中心主办的“精彩非遗——分享·传承”系列活动——“陆家段龙的传说和芳华”在昆山陆家镇举行。

陆家镇素有“龙舞之乡”的美誉,其中以段龙舞最负盛名。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1368年,段龙舞就在陆家镇民间盛行。段龙舞曾入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2011年,文化部授予陆家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龙舞)之乡”。2015年,段龙舞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与现代舞蹈结合 赋予段龙舞新生命

以跑阵为主,担龙、曲线对龙、扣地龙、伏地舞龙、摇身对龙、腾龙、拜地舞龙……时而飞舞在云天之上,时而游弋于波涛之中。活动中,围绕段龙舞展开的演唱、诗朗诵、舞蹈以及访谈节目,将人们带入这门古老艺术600多年前在陆家镇民间盛行时的场景。

段龙舞最精彩的看点是形断而神连,群众基础深厚,套路变化丰富。多年来,段龙舞在传承和发展中不断吸收中华龙舞文化的精髓,从2013年开始,又把段龙舞与现代舞蹈相结合,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龙舞形式,赋予非遗项目段龙舞新的内涵和生命。

近年来,陆家镇的舞龙活动得到蓬勃发展,各村(社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先后组建了30多支舞龙队和小龙队,舞龙手近千人,涵盖老中青各个年龄层。“从今年开始,我们将围绕打造‘童趣文化’品牌,在龙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更加注重培养小学、中学青少年舞龙队。”陆家镇文体站站长、文联主席施振芳介绍,目前陆家镇两所学校的4支舞龙队已经组建,还设计了代表当地的卡通形象人物——龙宝“菉菉”和“葭葭”,并举办了首届“童趣陆家·萌宝大赛”。此外,陆家镇将规划建设陆家龙舞文化展示馆,旨在展示关于段龙的历史渊源、演变发展、传承创新的历程,丰富和完善陆家段龙文化的内涵,让百姓对段龙舞文化有更直观和系统的认识。

多年的坚守和创新,陆家镇的段龙舞赢得不少荣誉。近年来,新编《段龙舞》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银奖、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金奖、苏州市广场舞大赛金奖等,陆家镇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龙舞)之乡”。

坚守段龙舞技艺30余年 培养2000余人

一项古老的艺术形式要想焕发魅力与生机,薪火相传至关重要。作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段龙舞的传承人,施波生从1985年就拜民间艺人沈志英为师,开始接触舞龙技艺,后来经过自己刻苦研究琢磨,精通各种舞龙套路。

退休前,施波生是陆家镇文体站的舞龙总教练。2010年,他被授予“首批昆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又被授予“第三批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参与执编的《舞龙特色课程教材》获全国社区教育优秀教材。1988年至今,他带领舞龙队参加省、市地方各类比赛演出活动300余场,培养舞龙队员2000余人。

施波生介绍,关于陆家镇段龙舞的起源,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远古时期,有一年陆家大旱,庄稼枯死,民不聊生。龙王七太子不忍百姓遭殃,违反天规,私降大雨。后天庭恼怒,将七太子斩成九段。陆家镇百姓为了感谢七太子,在吴淞江畔的沪渎通济桥边建起了汾水龙王庙,用竹篾编成龙头、龙体、龙尾,糊上白纸,用笔为龙画鳞点睛,供在龙王殿上,并将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定为七太子祭日。祭祀结束,百姓舞起段龙,敲起锣鼓,祈祷风调雨顺。从此,段龙舞便在陆家镇产生并流传开来。随着时间推移,段龙舞渐渐演变成为陆家人在春节、清明、中秋以及重大喜庆活动中一种重要的文化娱乐形式。

据了解,段龙舞与一般的舞龙不同。段龙舞的龙具,由龙头、龙身和龙尾构成,龙身较长,有十八节,是龙的主体。在舞龙技艺方面,特别是舞龙人的脚步,要求是小步快走,眼睛要看着龙体,段与段之间要保持距离,不得有半点差错。舞段龙时讲究的是整体配合,舞龙手中只要有一人出了差错,龙体就不成形了。这些就是陆家段龙舞与其他舞龙的根本区别,也是段龙舞最大的特色。

从28岁开始接触段龙舞以来,施波生“退而不休”,继续坚守在舞龙“传帮带”的舞台上。在这30多年舞龙生涯中,施波生不断搜集有关舞龙的资料,带出了不少徒弟,也见证了陆家龙舞文化的发展。

根据“活态化”特性 昆山加大保护非遗传承人

一路见证陆家的段龙舞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欣喜看到这项艺术蓬勃开展,昆山市文广新局文化遗产科副科长俞卫华告诉记者,昆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发展上,加大传承人保护力度,同时开展了各类展览、展示、展演活动。

俞卫华说,昆山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通过普查共收集项目线索358条。近年来,昆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呈现出可喜的局面,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昆山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昆曲与锦溪宣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千灯跳板茶、昆山奥灶面加工制作技艺、郑氏妇科、闵氏伤科、昆北民歌、陆家段龙舞、花桥江南丝竹、传统砖瓦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2人,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项,苏州市级传承人12人,昆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7项,昆山市级传承人37人。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的特性,多年来,昆山从四个方面开展非遗活态活动。一是开展“非遗”传承系列活动。例如举办“玉出昆冈——昆山优秀传统文艺节目展演”,在苏州乃至全省进行巡演。并把2011年确定为昆山“非遗”传承年,举办系列非遗活动20余项。二是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民俗活动。在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期间,举办民俗表演、传统工艺展示等活动。三是定期举办各类交流展示活动。例如举办国际龙舟比赛、全国舞龙邀请赛以及江浙沪的宣卷演唱交流等,其中段龙舞节目荣获2014年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金奖。四是编排昆山非遗专场节目。利用昆曲、阿婆茶、昆北民歌、跳板茶、段龙舞、陆家浜鼓手等非遗项目,加入现代元素,创作编排“昆山非遗专场特色文艺节目”,让更多人了解昆山的本土非遗文化,为非遗保护工作注入了“活态因子”。


[阅读]:原文
 
     扫一扫,更多精彩就在: 吴文化网站--首页吴文化网站        吴文化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