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雕门楼是苏州砖雕的主要表现形式。门是入口的标志,具有防火、防盗、防雨淋的功能,被广泛地使用在民居中,它可分为门罩和门楼两种。门罩形似衣架,是大门的门框上用水磨砖砌成的向外突出的线脚及装饰,讲究的还做成斗拱,双角起翘的小挑檐下伸檐椽,顶上覆以瓦檐,除了具有装饰作用外还有把墙面流下的雨水引向远处的使用价值。门罩的装饰一般比较简单,常以浅浮雕和平面浮雕为主,做成各种吉祥图案和花卉图案,出现的时代比较早。门楼,则是把大门砌成牌楼形式,飞檐翘角并高出两侧墙头,大多用来显示宅第主人的富裕和地位。因此,门楼的装饰可以求工,简单的做成一间三楼,复杂的则做成一间五楼仿木结构,有枋和斗拱等装饰,还有垂花柱和肚兜戗角。雕刻复杂讲究,用深浮雕、圆雕、透雕是不足为奇的。雕刻题材多以人物为主,如神话传说、戏曲故事和民间习俗。门楼出现的时代比门罩要晚。据1982年调查,苏州古城区尚有295座砖雕门楼,若把吴县各乡镇(今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度假区)的加在一起可能会超过800座。现存有代表性的佳作按年代前后有建于明嘉靖年间的苏州山塘街玉函堂门楼,建于明中后期的苏州东山镇的殿前村的瑞蔼堂门楼,东山镇杨湾村的明代熙庆堂门楼,清康熙年间的东花桥巷汪宅门楼,清雍正时期的滚绣坊颜家门楼和山塘街山东会馆门楼,乾隆时期的鉄瓶巷干将西路2号的顾宅门楼、大石头巷的吴宅门楼、卫道观前街的潘宅门楼、西山镇明湾村的邓家祠堂门楼、西山镇东村的锦绣堂门楼,嘉庆时期的苏州网师园第宅门楼、西百花巷程宅门楼、景德路杨宅门楼,道光时期文衙弄七襄公所的门楼,光绪年间的鉄瓶巷(现干将西路8号)任宅门楼,宣统时期上塘街汀州会馆门楼,民国时期的东山镇春在楼门楼等等,以上砖雕门楼至今保存良好。
纵观砖雕门楼,明代的匾额形制较短,与左右的兜肚相比是2:1。清代的较长,是3:1或4:1;明代的砖雕门楼的兜肚内常刻珍禽、瑞草、嘉花,清代的则刻人物掌故,例如“文武状元”、“进京出京”、“状元游街”、“锦衣还乡”、“带子上朝”、“麒麟送子”等典故,充满着崇儒求禄的内容;其字额也都是以封建礼教为题材的四字警世醒语,并有款额年号等;两旁的垂莲柱的区别是明代的长,清代的短;石库门明代的常用青石,清代的多用金山石;另外明代至清代中期的门楼底部都筑有须弥座,到了清末至民国年间却省略了这一形制,改用勒脚,同时其闩洞也改用木质而不再用石质制作。苏州的砖雕门楼是我国传统民居装修中“南方之秀”的代表作之一。它充分运用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和祈望的手法,将寓哲理、重伦理的思想和传统的审美意识结合在一起,经过几百年的风雨考验仍然秀雅细腻、如诗如画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以美的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