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西部多山,灵岩山、天平山、穹窿山、支硎山、花山、寒山等名山,处处胜景。古木参天、绿荫掩映的山中,不但是野兔、松鼠等小动物的王国,更是百鸟争鸣的鸟类天堂。常见的鸟类有:黄鹂、鹊鹳、画眉、燕子、白头乌,有时还会出现野雉和白鹤。其中,还有一种秋末冬初来临的候鸟,名叫黄雀。成语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之说。
然而,黄雀的本领不是只会捕捉昆虫。过去,苏州人会驯养黄雀,名叫“唤黄雀”。这种智商很高的鸟儿,虽然不会“鹦鹉学舌”,却是一位天才杂技演员。经过人工驯养,可以表演各类有趣的“杂技”节目。蔡云《吴歈》一诗云:“调雀风檐忙底事?铜铃响处彩旗衔。”吴地民俗,由此可见一斑。苏州西部地区诸山,则为这种民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鸟才”。
深秋时节捕黄雀
黄雀一般体长12厘米。雄鸟头顶黑色羽冠,体表羽毛为浅黄绿色,腹部却呈白色。雌鸟无黑色羽冠,体表羽毛颜色也不如雄鸟漂亮。黄雀是一种候鸟,深秋时节从北往南迁徙途中,短期栖息于苏州西部山林。每天,黄雀从林中飞至农田啄食稻谷和昆虫,以便养精蓄锐迁徙。《苏州府志》载:“黄雀出海边。每岁(秋末)冬初,西风急,则千百成群至江外飞至。”这里的“江”是指“长江”。《长洲县志》:“黄雀,食稻而肥,又呼‘稻头雀’。”
如今,国家已经制定法规,将黄雀作为野生动物列入保护名录,不能随意捕捉。但在过去,却不受限制可以捕捉。那时,苏州城里喜欢玩黄雀的人不少,自然给郊外贫穷的山农带来了可观的商机。靠山吃山,捕黄雀就成为生产队一年一度的副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年寒露过后,郊外山农就带上自制的网具,结伴到天平山、支硎山、花山、寒山等地山林中张网捕捉。每隔几天,他们就骑车到苏州城里叫卖黄雀。竹制的方形鸟笼,每笼可放二十多羽。雌雄分笼而闭,以免雄鸟为争宠异性而打斗受伤。鸟笼叠起,整齐地悬挂在农用载重自行车的后轮两侧。一路骑过,一路飘来清脆悦耳的鸣声,构成一道独特的时令风景。
玄妙观内售黄雀
作为著名的江南道观,苏州古城中心的玄妙观,历来为民俗活动集聚地。一年四季,卖黄雀的、卖赚绩的,出售花木盆景的,各类小吃摊点,以及“飞车走壁”、“猢狲出把戏”等民俗,更是热闹非凡。出售黄雀的摊位,除了察院场和大成坊,主要集中于玄妙观西脚门偏北处。出售者大部分为近郊乡民,也有少数为苏北农民。
出售的鸟类除了黄雀,还有麻腊、包头数种。约定俗成,购鸟者自然会准时前来。黄雀售价实施“重男轻女”政策。雄鸟不但鸣声清脆羽色美,而且聪明伶俐,能学会多种表演技巧。每只起码要卖五角钱。上品位的开价二元,谢绝还价。雌鸟俗称“雌太太”,因为智商较低,不容易学会表演技巧,故每只一般仅售二角钱。购买者大多为成年人,自己玩或供小孩玩耍。那些已受过初级训练的黄雀,则与众不同立于鸟叉上,神气活现很吸引观众。摊主会用它们来表演一、二个小技巧以招徕顾客。其售价当然要贵一些,每只要卖三、四元。选购时,买主看准笼内的某只黄雀后用手指点示意。摊主领会后将笼门打开一些,伸手进笼迅速取出所需的黄雀,付钱后成交。一些不买黄雀的闲人,也喜欢凑上来看热闹。吸引人气,摊主不但不讨厌反而欢迎。空闲时,摊主还向大家介绍饲养方法和驯养技巧。喂养黄雀的食物,摊主也有出售。这是一种细如油菜籽的圆颗粒,名叫“粟子”,黄雀最喜欢吃。郊外的蔬菜种子店内,也有出售。
每年,我和小伙伴总要事先省下多天的早餐(大饼油条)钱,去玄妙观购买黄雀。雌的不想要,雄的往往又买不起,也不舍得花。于是,大家站在一旁帮摊主看守鸟笼,以免猫或狗上来寻觅美食。等到傍晚收摊时,摊主就以二角钱的优惠价,卖给我们每人一只雄黄雀。于是,靠“打工”挣钱的小伙伴们欢呼雀跃,将黄雀系在鸟叉上,唱起歌儿凯旋回家。
制作鸟叉驯黄雀
唤黄雀之前,先要驯黄雀。“驯”是让黄雀学习技艺,“唤”是让黄雀表演技艺。驯养黄雀,先用粗铁丝做一只俗称“站杠”的鸟叉。其形状为圆圈下带一个直柄。直柄方便手握,圆圈供黄雀站立。圆圈外面绕以彩色丝线或彩带,以红色彩带为佳。缠绕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增加美感,更重要的是方便驯养。因为黄雀的视力不太好,而对红色比较敏感。我们一般都是自己动手制作鸟叉。谁的鸟叉做得漂亮,谁就在小伙伴面前理直气壮握有“话语权”。
黄雀是一种野鸟,生性敏感,人在野外很难靠近。因此,得用特殊的方法训练。首先,让黄雀站在鸟叉顶端,细绳两端分别系在鸟颈和鸟叉上,让黄雀熟悉一下栖息环境。然后,口含清水均匀地喷在鸟身上,使黄雀不会瞎折腾乱飞。等到羽毛干透后,才正式开始驯养。用右手食指轻轻摩擦黄雀的双脚,黄雀就会离开鸟叉站到手指上。然后,拉开一点距离再轻轻抖动右手,黄雀也会飞回鸟叉。重复多次等黄雀形成条件反射后,就可以逐渐拉开距离。即使间隔一米的距离,只要右手食指轻轻一转,黄雀便乖乖飞向左手所持的鸟叉。甚至,鸟叉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不停变换位置,黄雀也一次次准确无误飞向鸟叉。我们掌握这些驯黄雀的基本动作后,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有时,还要在大人面前露一手。晚上,鸟笼覆盖笼罩挂在高高的梁上,防止猫或老鼠来偷吃。
技艺高超唤黄雀
学完基本动作后,再驯练黄雀表演各种杂技。
第一种,开盖啄食。用一只雪花膏空盒,内放黄雀喜食的“粟子”。盒盖上开小孔系上一小段彩带。每次喂食,均打开盒盖让黄雀啄食。熟悉就餐环境后,将盒盖松松盖上放在黄雀前面。小精灵一见,立刻从鸟叉上飞扑而来,用喙衔住盒盖彩带,并将其置于鸟叉上踩在脚下,就可以轻松愉快啄食了。
第二种,空中扑食。训练多次后,主人将一颗粟子在黄雀面前展示后往空中一抛。说时迟那时快,黄雀一见飞扑过去,准确表演“空中扑食”绝技。
第三种,啄铃衔旗。用系有彩带的小铜铃或小彩旗取代粟子盒,黄雀经训练后也能完美表演“啄铃扯旗”的高难度技巧。
真正能体玩驯雀人水平和黄雀演技的,是“唤黄雀”。将去除细绳束缚的黄雀往空中一抛,黄
雀就乖乖飞落于屋檐上。此时,
驯雀人不慌不忙取出粟子盒,口中发出特殊的呼唤声。黄雀一听到熟悉的声音,就心甘情愿飞回鸟叉,啄取盒中的美食。有时不用主人叫唤,摇动铜铃或小旗,黄雀也会飞下来衔旗啄铃。这些绝技,清人顾禄在《清嘉录》中有记:“戈人罗黄雀,立铁竿(鸟叉)颠,教之衔旗啄铃为戏。畜养既驯,放之能复飞回,谓之‘唤黄雀’。”家绍先《唤黄雀》:“顽童忘日短,教悔不嫌忙。呼叱凭铃铎,舒徐饱稻梁。但成傀儡戏,不学凤凰飞。”
水平最高的“唤黄雀”,属于“九段”级别,是在众人瞩目的玄妙观亮相,在三清殿正脊上居高临下“领衔主演”。每逢星期天下午,只要天气晴朗不下雨,几个“老江湖”驯雀高手就不约而同前来,在三清殿露台上摆擂台。围观者也摩肩接踵聚在一起,抢占有利位置笑逐颜开“看白戏”。比赛开始,表演者右手一挥,黄雀就心领神会从鸟叉飞往高高的三清殿正檐。然后,一次次俯冲而下,或开盖取食,或衔旗啄铃。高超娴熟的表演技艺,引来一次次热烈的掌声。但是,高手有时也会失手。由于观众人多声音杂,一些黄雀受惊后往往怯场而逃,“黄雀一去不复返”,令人扼腕叹息。那些最后取胜的高手和“高雀”,才能成为真正的“雀星”,受到“追星族”的追捧喝彩。
如今,人们安居乐业,手持鸟笼的玩鸟族人数不少。每年春季,有的景区还要举办内容丰富的“赛鸟”活动。鹩哥学舌、画眉争鸣、黄腾打斗都堪称精彩。黄雀已列入江苏省野生动物保持名录,已不能随意捕捉和驯养了。然而,那韵味独特的“唤黄雀”,依然流淌出吴地民俗的独特韵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