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林游客准备“一步”进入民俗博物馆。
游客从狮子林进入苏州民俗博物馆。
从昔日的一墙之隔、各自为政,到今天的跨界携手、完整展示,分属园林和文化两个系统的狮子林与苏州民俗博物馆联合开放,自2017年7月1日起,至今已7个月。联合开放效果如何,究竟给游客、给景区带来了什么?记者昨天就此展开了调查。
狮子林游客“一步”进入民俗博物馆
从狮子林到民俗博物馆,从园林路上走过去,大约需要几分钟,但从狮子林里面走,只要一步!跨过狮子林祠堂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的门槛,民俗博物馆就呈现在眼前了。从2017年7月1日开始,狮子林讲解组讲解员张琳每天都会在此处驻足,指引游客进入民俗博物馆参观,并为游客多讲解一些民俗博物馆原为狮子林贝氏祠堂的历史背景。“狮子林最后一任园主贝润生在园内建了贝氏祠堂,祠堂第一进供奉的是贝氏家族男性先人的牌位,第二进是女性先人牌位,第三进是附房。因为历史原因,祠堂被分割成两个部分,第一进在狮子林内,第二进及后面建筑则成为苏州民俗博物馆。”张琳的解说,勾起了很多游客参观贝氏祠堂二进、三进的兴趣。
记者在现场看到,此处特别设置了导览牌,上面写着“苏州民俗博物馆入口处”,并告知游客,从此处进入民俗博物馆将实行人脸识别或加盖印记,游客“刷脸”或出示印记之后即可再从民俗博物馆西门进入狮子林继续参观。民俗博物馆西门也就是贝氏祠堂第三进西门,是游客进入狮子林的“二次入口”,记者看到不少游客在民俗博物馆内参观结束后,再次从此处返回了狮子林,继续他们的游览。
从游赏园林到了解一座城市
探寻联合开放的缘由,不得不提狮子林的最后一任园主贝润生。苏州乡绅贝润生,年少时家境贫寒,白手起家奋斗成上海著名的“颜料大王”,不忘回报乡里和族人,不仅在苏州捐资助学修路,还买下荒废的名园狮子林,修葺一新与族人共享。贝润生花重金重建狮子林,除了修缮假山峰石,植花木、浚水池,增设多个景点,还购置园东住宅,建族校、家祠,搜集大量文物,使得一代名园光辉重现。可以说,初建于元代的狮子林,在贝润生手上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整个园林在地域面积上也达到最大值。“狮子林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古典园林。”狮子林管理处主任张婕介绍说,贝润生引入西洋手法造园,结合狮子林原有的建筑,形成了住宅、花园、祠堂、族校、义庄、寺庙“六合一”的园林格局,这在苏州古典园林里,是一个独特的“孤例”,绝无仅有。“‘六合一’是狮子林最为鲜明的特点和历史价值,联合开放能够让游客完整体验,并认识到这一价值。”
两个景点的联合开放,呈现的是一个活态的宗祠博物馆。当然,联合开放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近7个月来,年入园人次在百万左右的狮子林,有五分之一的游客跨过那道“门槛”进入民俗博物馆,由参观一座园林到了解一座城市的民俗风情与地域文化。同时,民俗博物馆馆藏优势也让狮子林受益,民俗节气与园事活动结合更加紧密,狮子林在中秋节进行斋月斗香活动,重阳节做香囊吃重阳糕,都有民俗博物馆的支持。这样的联合开放,将苏州地方民俗特色活态化,给游客、市民带来更多体验。
文旅融合让苏式体验更有味道
作为一名资深讲解员,张琳每天与游客接触,旺季一天要走狮子林9到10圈,淡季也要四五圈。尽管有统一的讲解词,但每个游客的求知需求也不尽相同。“就比如联合开放,有的游客认识了一个完整的狮子林,也了解了苏州的民俗风情,还有一些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游客会‘刨根问底’。”张琳说,特别是年长的游客和本地市民,听了讲解,会探寻更多问题。来自西安的游客张先生就是从狮子林进入民俗博物馆参观的,喜欢传统文化的他仔细参观了每一处,他认为是否了解联合开放的背景并不重要,但一个完整的解说和设计好的游线,对了解狮子林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有问题就有服务,有服务就有体验,有体验就有生活。全域旅游时代,旅游业不仅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重新定义了旅游、城市、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旅游服务管理也与一座城市的服务管理紧密联系起来。狮子林作为苏州仁善忠厚传统的重要载体,联合开放既是苏州文旅融合的一个典型,也是历史文化保护机制创新的一个例证,更为景区景点携手共建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本。园林专家认为,苏州园林作为苏州的城市名片,保护成果斐然,但园林面对的许多自然、人为挑战不容回避,生存状态也不容乐观。近年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天堂苏州·百园之城”的决策部署,把苏州园林的保护管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准,实现苏州园林群体性、完整性保护传承,接下来,还将有更多园林以更好的面貌出现在苏州市民和国内外游客面前。“百园之城,不只是一个数字概念,还是一个文化概念,要让每一座园林如珍珠,颗颗都饱满、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