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苏州的近代工业,不能不涉及红叶造纸厂。提起苏州的民国西式洋楼,不能不说起“荫庐”。厂主和宅主,就是近代爱国实业家叶荫三。其人其事,有关史料记载很少,值得一说。
叶鸿英和叶荫三
叶鸿英和叶荫三系父子关系,都是近代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爱国实业家。作为乡贤,他们并非本地的“土著”。但一些史料却张冠李戴,将两人误认为是苏州东山的叶氏望族(叶鸿英本名叶奎,另外一个同名同姓的叶奎系宋代刑部侍郎,是东山叶氏始祖,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叶鸿英和叶荫三的原籍都是福建同安,属于外来的闽商。
叶鸿英(1860-1937年),爱国民族实业家,曾经任北洋政府农商部顾问。其投资的企业多达三十余家,涉及金融、粮食、纺织等行业。银行有通和银行等5家,钱庄有元大钱庄等9家,保险公司有华兴保险公司等4家,花行有源丰花行等5家。此外,还有面粉厂、纺织厂、电气公司等企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于有益于大众的民族工商业,叶鸿英均热情扶持,而不计较个人投资的报酬。在其投资的不少企业中,他或担任董事,或担任监理,多数系荣誉职务。与此同时,叶鸿英还是一位热心公益的慈善家。他在上海捐资创办民立中学、鸿英图书馆。他还在上海担任红十字会、济生会、贫儿院、广益中医院、南洋慈善会等慈善团体的董事,慷慨扶贫帮困做善事。
叶荫三(?-1971年),叶鸿英之子。传承优良家风,叶荫三也是一位爱国实业家。民国时期,他担任上海国安信托公司董事、通商银行董事、正大商业银行董事长、上海大华造纸厂和搪瓷厂总经理、上海恒社社员、上海市商会第三第四届执行委员。从民国19年(1930年)开始,叶荫三看中苏州的人文环境和投资环境,来苏州创办企业,并且将有些企业从上海迁至苏州。投资所得的利润,拿出一部分从事慈善事业,捐资助学和修路修桥。后来,他在苏州购置房产(荫庐)作为养老之地。
创办红叶造纸厂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当时中国的纸张等工业品奇缺,物价飞涨。于是,民族造纸工业应运而生。苏州的造纸企业,是苏州形成较早的近代工业之一,在全国造纸工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其中,就有叶荫三开设的红叶造纸厂。
红叶造纸厂的前身,为华章造纸公司,民国九年(1920年)由无锡祝兰芳创建,地址在苏州郊外浒墅关镇。因设备陈旧等原因,1925年关厂停业。第二年,由上海英美烟草公司买办李顺初承租。改名华章和纪造纸公司。然而,公司同样因为设备故障无法解决,第二年被迫停产。为了挽救民族工商业,叶荫三在父亲的支持下,接手转租这家造纸公司。企业更名为敬业板纸公司,叶荫三任总经理,张德明任经理。厂务由厂长杨家琨、工程师方汉城负责。工人增加到140人。产品为“金虎”牌黄板纸。民国十九年(1930年),叶荫三以现金20万元买下企业产权独资经营,更名为大华造纸厂。
民国二十年(1931年),日寇侵占我国东北,爆发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事变激发了国人抵制日货的爱国情绪,市场对黄板纸的需求量大增。此后,叶荫三大力扩建厂房,增添并改造设备,产品的产量质量均有较大提高。金虎牌商标,也改名为“赛马”,以示发愤图强之志。抗日战争期间,大华造纸厂因日军占领浒墅关而停产。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大华造纸厂恢复生产。因为设备和技术等问题难以稳定,再加上国外企业占领中国市场倾销产品,导致纸价下跌,企业亏损严重。对此,叶荫三采取种种办法改进设备降低成本,并且调整企业人事关系。企业改名为红叶造纸厂,商标采用“红叶”牌。“红叶”的含义是:叶,自己的姓,红,谐音“鸿”,纪念父亲叶鸿英。借助“红叶传书”的浪漫故事,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但在当时的形势下,这些措施仍无法承受物价飞涨的沉重打击,红叶造纸厂无奈停产。
新中国成立后,红叶造纸厂逐渐恢复元气。从公私合营到国有,红叶造纸厂不断扩大生产规模。1979年,企业拥有造纸机5台,纸张年产量突破4万吨,跃居省内同业之冠。上世纪八十年代,企业荣获国家银质奖等各类殊荣。如今红叶造纸厂已不存,结束了历史使命。
中西合璧话荫庐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叶荫三在古城中心的景德路,建有一座住宅,名“荫庐”。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园别墅。1991年,荫庐列入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荫庐由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使用并管理。
荫庐所在地,文化积淀丰厚。园址先后九易其主,其姓分别为慕、席、毕、陈、尉、董、刘、吴、叶。清代康熙年间,江苏巡抚慕天颜在此造园,俗称慕家花园。乾隆年间,尚书毕沅割其东部筑园,题名“小灵岩山馆”,俗称“毕园”。咸丰年间,太平军占领苏州城。盛极一时的花园再次荒芜,辟为茶肆。清末宣统年间,安徽富商刘树仁(一说为云南人刘咏台),大兴土木辟建为“遂园”。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园归叶荫三。园内疏池理水,栽花植木。建拱形铁制花房一座,喷水池设备一套。重修假山,山上补建两座六角亭。同时,在原来“琴舫”遗址上改建“石舫”,修复了“容闲堂”等旧观。引进西方建筑风格,增建一座规模恢宏的西式主楼,一座较小的附楼。为了方便生活起居,开挖了当时最先进的自流井。整座大楼,安装了热水汀设施,配置了四套拥有抽水马桶的卫生设备。叶荫三遵守父训:“尔辈既受荫惠,当知血汗金钱得来不易,务必谨守俭朴家风,勿为习俗所移”,将宅园取名为“荫庐”。
抗日战争爆发后,叶氏全家避居上海,荫庐曾一度被国民党政府征用。八年抗战期间,荫庐相继被汪伪苏州维持会、日本领事馆占用。后来,花园被日本宪兵队辟为监禁、刑讯、杀害我抗日军民的秘密监狱。荷池内圈起铁栅栏水牢。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进驻。一年后,由中央信托局入驻。1949年后,荫庐先后由驻军机关、苏南行署、公安局、康复医院、通草堆花社、轻工业局等部门使用。1958年下半年,荫庐为苏州儿童医院(现在为“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景德路院区”)使用。1983年,医院在花园东部辟建楼房,园貌大改。现存遗构为:住宅部分为一座西式主楼。花园部分有荷花池、假山、曲桥、石舫、亭子,以及一些花木。荫庐,成为医院的附属园林。
作为市文物保护单位的荫庐,其保护范围的整体布局,分为相互连接的南北两部分。南面是拥有池塘假山的花园。花园占地约一千四百平方米,以水池为中心。池岸堆叠嶙峋的湖石,极富野趣。池中架设三座三曲平桥,桥面铺设花岗岩条石,围以铁艺栏杆。三座平桥错落有致,分别连接池岸的假山和石舫,形成曲折有致的游线。堆叠在池岸的两座假山,东西相望,隔池相映成趣。西假山为湖石假山,有蹬道可盘旋而上。山脚下设置一座亭子,题额“旷然亭”,形制为六角攒尖式,上置葫芦顶。山顶原来有六角亭一座,制式与西假山的相同,现在仅剩六角形花岗石亭基,留下了遗珠之憾。可喜的是,假山间的多株老树保存完好,品种有香樟、朴树、黄杨、罗汉松等。一株树龄190年的瓜子黄杨、一株树龄120年的朴树,已列入古树名木挂牌保护。
花园东南角的池岸,停泊着一艘典雅的石舫,为园主叶荫三在琴舫遗址上重建。该石舫具有民国建筑风格,材质为水泥,仅船头用花岗岩条石镶边,其实是一艘“仿石”石舫。舱门设置六扇落地长窗,均镶嵌彩色玻璃。秋夜在石舫内品茗赏月,风景这边独好。
花园的北面,是一幢西式主楼别墅,现在辟为医院行政办公楼。这座民国洋楼,具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建筑风格,建筑面积二千四百平方米。主楼平面呈“凸”字形,局部为三层。东立面的正门,气势非凡。门前设置五级花岗岩台阶。通透走廊铺设小方块彩色马赛克地砖。四根粗大的廊柱,为雄伟挺拔的罗马柱。它们间隔有序排列,擎托第二层,形成通长式拱形门宕。底层正中,有二扇木构落地玻璃长窗,两侧各二扇木构玻璃半窗,均为民国风格。南立面的正门,南面临池,同样不同凡响。这里现在辟为“苏大附儿院警务室”。门前设置花岗岩台阶,走廊铺砌马赛克。两根粗壮的圆形罗马柱,形成通长拱形门宕。落地长窗上,古色古香的铸花铜把手仍为原物。正门右侧,还有一个边门。边门镶嵌落地长窗,两侧边框镌刻一副嵌绿楷体对联。联曰:“为善家乐,居德斯颐。”对联体现了传统的家庭生活理念。从边门进去,又是一番天地。底层铺砌彩绘几何图形地砖,系当年原物。
紧靠主楼的北侧,还有一座体量较小的附楼,两者之间有过道相通。从外立面窗框的装饰特色对比,建筑风格与主楼一致,也是宅主叶荫三当年所建。作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荫庐,西式别墅与苏式花园融为一体,应该继续完好地保存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