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老1931年出生在刺绣之乡苏州木渎镇,由于父亲早逝,14岁时顾文霞辍学在家,跟母亲学习刺绣。
1954年顾文霞考入新成立的苏州刺绣研究所,
1956年顾文霞被派到英国表演刺绣,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刺绣艺人第一次出国到西方进行文化交流。
1962年1月,叶圣陶参观苏州刺绣研究所,题词“国艺之花”,顾文霞以所绣的《猫蝶图》贺寿,猫蝶谐音耄耋,寓意长寿。
很多人见到顾文霞绣的猫,都惊呼“简直是活的”。特别是那双猫眼,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灼灼有光,逼真传神。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顾文霞不厌其烦地把一根丝线劈成24丝镶色、衬光,根据瞳孔受光部位的不同色彩,选用20多种颜色的丝线,用集套针,换针换线向圆心套绣藏针,纤纤线绒,丝丝相嵌,呈现出水晶体眼球的质光感。
1979年1月,邓小平出访美国,赠送给卡特总统一幅双面绣《小猫》,它由顾文霞的徒弟余福臻绣制。
1981年9月,卡特参观苏州刺绣研究所,一下车就紧紧握住顾文霞的手说:“邓小平送给我的绣品是最珍贵的礼物,它来自苏州刺绣研究所,这种高超的技艺简直使人不可想象,所以我一直想来亲眼看看,同时表示对你们的谢意,今天算是如愿以偿了。”
顾文霞组织复制了大量珍贵文物,并举办了中国古今绣品陈列展、中国宫廷苏绣艺术展览,一件件巧夺天工的绣品,向世人无声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顾文霞还用传统苏绣技艺演绎书画的意境,以国家一级文物《姑苏繁华图》为底本,绣出了苏绣史上最长的佳作《姑苏繁华图》。
顾老2007年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的继承人之一。 2006年春节前夕,宝岛台湾刮起了强劲的苏绣“台风”。在“丝情画意———当代绣画艺术展”上,400余件精美的刺绣珍品,为台湾同胞奉上了一席回味悠长的艺术盛宴。
这些作品,多出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时年75岁的顾文霞之手。年迈体弱而气度雍容的顾文霞,成了艺术展上的明星,如织的人流蜂拥而至,争睹为快,很多人缠着顾文霞,要拜她为师学艺。
一根小小的绣花针,早已融入了顾文霞的生命。以针为犁,以缎为田,她绣出的是一段绮丽美好的人生。
“绣”出中外友谊之花
1956年9月,伦敦奥林匹亚皇室大厅中国馆。
一位清秀聪慧的中国女青年坐在大厅正中的表演台上,专心致志地表演着刺绣技法。在她身边围起了厚厚的人墙,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们头挨着头,后面的人踮起脚尖,一个个引颈前倾,屏气静声,目光被上下翻飞的精巧绣针牢牢地牵引着。绣绷上,妩媚的小猫毛茸茸的,在她手中一点点长大、丰满,跃上洁白的苏缎。
这位女青年,就是顾文霞。当时,中国组团参加英国伦敦国际手工艺术品和家庭爱好品展览会,要挑选一位刺绣艺人做现场表演。时年25岁的顾文霞只是苏州市一名普通的绣工,却凭借着自幼练就的精湛技法和过硬的文化素质脱颖而出,成为新中国首位出国表演的刺绣艺人。
表演持续两个月,吸引了大批观者慕名前来。起初,顾文霞每天上午表演两次,每次半小时,因为观看的人太多,表演台总是被围得水泄不通。为了满足更多人一睹苏绣技艺的心愿,她主动将每次的时间延长至一个半小时。
一位英国教师在花边学校任教,专程从苏格兰坐飞机赶来观看,没到表演时间就迫不及待地守候在表演台边。她恳求顾文霞:“我已经来了5次,还看不够,能让我轻轻摸一下猫尾巴上的丝吗?”顾文霞灵巧地将一根发丝般的丝线一捻、一分、一挑,劈成16根细丝,告诉她,猫尾巴就是用这样细若游丝的线绣的。女教师小心翼翼地接过线,高兴不已:“我要让学生们也学习刺绣。”
1958年4月,顾文霞又被选派赴瑞士洛桑参加中国丝绸展览会,为期半年。为了满足外国参观者观看苏绣表演的强烈要求,她仗着粗通简单的英语会话,到洛桑市场上左寻右觅,买了一张印有母子猫图案的年历画,作为画稿。当地人从没有做过圆形的绣绷,她就连说带比画,指导他们做了一个方形的绣绷,然后每天在中国大使馆埋头刺绣,待一只大白猫呼之欲出,就将刺绣场地挪到洛桑国家展览馆。
一名瑞士男子站在大白猫前再也挪不动脚步,非要高价购买,顾文霞婉言谢绝,“这是展览的,不出售”。第二天,他又来了,非买不可,又无功而返。他不灰心,天天过来软磨硬泡。中国代表团为他的诚心所感动,破例应允。他如愿以1000美元购得这幅大白猫,并请求顾文霞在绣品上绣上英文“为和平友谊而作,顾文霞绣于洛桑”的题款。
此后,南斯拉夫、捷克、前苏联等国都留下了顾文霞这位文化使者的足迹,她持一枚小小银针精工细绣,绣出了中国传统工艺之美,绣出了盛放的中外友谊之花。
“小猫”迷住美国总统
很多人见到顾文霞绣的猫,都惊呼“简直是活的”。特别是那双猫眼,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灼灼有光,逼真传神。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顾文霞不厌其烦地把一根丝线劈成24丝镶色、衬光,根据瞳孔受光部位的不同色彩,选用20多种颜色的丝线,用集套针,换针换线向圆心套绣藏针,纤纤线绒,丝丝相嵌,呈现出水晶体眼球的质光感。
魅力独具的苏绣猫,衍生出许多动人的故事。1979年1月,邓小平出访美国,赠送给卡特总统一幅双面绣《小猫》,它由顾文霞的徒弟余福臻绣制。1981年9月,卡特参观苏州刺绣研究所,一下车,就紧紧握住顾文霞的手说:“邓小平送给我的绣品是最珍贵的礼物,它来自苏州刺绣研究所,这种高超的技艺简直使人不可想象,所以,我一直想来亲眼看看,同时表示对你们的谢意,今天算是如愿以偿了。”临行,他依依不舍,对顾文霞说,“我还要再来,也希望你到美国举办苏绣展览会。”
2005年初,卡特的一封邀请函翩然而至,盛情邀请顾文霞前往美国展示苏绣精品,展览地点就在位于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卡特总统图书馆。他对顾文霞的高超技艺充满期待,“我坚信,此次活动一定会使参观者大开眼界。”
顾文霞因身体虚弱,无法亲自前往,就派高徒余福臻赴美。参展的31幅绣品都是从师徒两人的精品中挑选出来的,其中21幅为顾文霞的作品。
卡特总统图书馆为展览会制作了精美的说明书及参观券,参观券封面印有张大千的《仕女图》绣作,背面印有卡特的亲笔签名。2005年2月19日起,31幅苏绣精品在“手牵手,两位苏绣大师作品展览会”上精彩亮相。
年逾八旬的卡特两次到展览会现场观看,流连忘返。看到顾文霞绣制的双面异样绣《三猫图》一面是1只猫,而另一面却是2只猫,他惊诧地问:“怎么两面不一样?”余福臻详细解答。他感慨,“这是绝技,只有中国有。”
展览会结束后,一批批美国人带着好奇来到中国探寻,精美的苏绣艺术激起了他们了解东方古老文明的热情。
分别送给卡特与尼克松两位总统的《花猫戏蚱蜢》、《白猫戏螳螂》。
1979年顾文霞与卡特总统合影。
卡特对顾文霞不能赴美目睹盛况引以为憾,先后寄给她两封亲笔签名信,信中深情写道,“苏州刺绣为世界艺术作出了卓越贡献,非常感谢您与美国人民一起分享精美绝伦的作品。”
与领袖和名人结下友谊
顾文霞珍藏着一张发黄的相片,相片上,青春洋溢的顾文霞和一群各民族青年站在一起,明亮的双眸盛满笑意,幸福的笑脸如同绚烂的朝霞。在他们中央,毛主席侧过脸凝视着顾文霞,慈祥地微笑,眼神中充满了鼓励。
1957年5月25日,毛主席(左三)接见顾文霞(左一)。
那是在1957年5月25日,毛主席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时拍摄的。主席步入会场时,顾文霞使劲鼓掌,幸福的泪水模糊了双眼,她赶紧擦拭。毛主席看到了这一切,健步来到她面前,握住她的手:“你是哪里来的,做什么工作的?”她泪光晶莹,好不容易迸出“绣花的”,递上一张在伦敦表演刺绣的照片。毛主席接过照片端详,高兴地笑了,又一次同她握手,随后,拉着她与大家合影。一位少数民族姐妹挤到毛主席和顾文霞中间,毛主席慈祥地笑道:“不要挤,大家一起照。”
1959年10月,顾文霞作为手工业艺人特邀代表出席全国群英会,在北京,收到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发的国宴请柬。她坐的21桌与周总理坐的主桌相邻,她沉浸于幸福之中,凝视着敬爱的总理,兴奋得几乎忘了进餐。
会议开幕前,中央领导来到主席团会见代表,国家主席刘少奇握着顾文霞的手,关切地询问她的工作。周总理在一旁高兴地赞许,“苏绣很好,很有名啊”。顾文霞似有千言万语要倾吐,却在嗓子眼里打转,化作一连声的“我要好好干”。
此后,顾文霞屡屡到北京出席全国会议,多次见到周总理,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
依托精致的绣品,顾文霞还与很多名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与顾文霞的友谊传为佳话。1962年1月,叶圣陶参观苏州刺绣研究所,题词“国艺之花”,顾文霞以所绣的《猫蝶图》贺寿,猫蝶谐音耄耋,寓意长寿。他喜不自禁,挥毫道:“顾文霞同志以所绣猫蝶图见贻,精妙非凡,受之欣然,题十四韵为酬”,并写下了十四韵诗赞美顾文霞“功到二美兼,灵心并妙手”。
沐浴着众多国家领导人和文学名家的关怀与鼓励,年轻的顾文霞精心钻研,绣制了一件又一件苏绣佳品。
珍贵文物在她针下“重生”
1956年,明定陵地下宫殿出土一件稀世珍宝——万历帝十二章铺金织翠缂丝龙袍。由于垫在棺底,龙袍残旧褪色,图案模糊不清,仅剩用金线与孔雀羽线织的部位色彩尚可辨别。
1979年1月,十三陵办事处委托苏州刺绣研究所复制这件珍宝。当时的顾文霞已是该所所长、总工艺师。为了圆满完成任务,她与技术人员5次赴京,与首都明史学家及织绣专家反复探讨,查阅大量明代织绣图案及故宫珍藏的明代织绣文物色标,最终确定底色为皇帝专用的宫黄色,以六红、七蓝、五绿为基本色,加上明黄、中黄、深褐色、浅褐色、赭石等28色。
之后,顾文霞带领技术员反复绘制纹样、配置花彩、琢磨技法……原龙袍中大量使用了孔雀羽线,而孔雀羽线的捻制与缂造方法久已失传。怎么办?她辗转难眠,满脑子琢磨的都是如何恢复失传的技艺。1982年,借赴定陵汇报之机,她专程到北京动物园要了一些漂亮的孔雀羽毛,将尾羽上的羽绒小心翼翼地一丝一丝摘下来,反复实验,终于渐渐悟出了门道。
1984年1月,苏州刺绣研究所缂制成功了这件罕见的明代缂丝龙袍。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专家鉴定认为,复制的龙袍外观效果与明代原件完全符合,特别是织金及孔雀羽显翠效果复制得十分逼真,是缂丝工艺织造史上一项杰出的科研成果,为恢复古代珍贵丝织品闯出了路子。
20世纪80年代,湖北江陵马山砖厂一号墓出土了一批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古刺绣品,其中一件凤鸟花卉浅黄绢地绵袍绣技精美,实属罕见,它由28只凤鸟和相应花卉组成,全部用绣线环圈锁套而成,出土时已呈风化之状。
顾文霞闻讯立即与收藏这批古绣品的荆州博物馆联系,希望参观、复制。然而,这些古绣品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绣在极薄的丝织物上,已经炭化,稍有不慎,即可能化为灰烬。出于保护文物的需要,荆州博物馆谢绝了顾文霞的要求。越是这样,越能体现它的价值。顾文霞感到沉甸甸的责任,锲而不舍,终于感动了对方。当她见到这件绣品时,它的质地已变得极其脆弱,别说触动,稍微接触到人的呼吸,便会随“风”散去。她和同伴戴上口罩,屏住呼吸,隔着一定距离,透过放大镜小心翼翼地将一小块一小块图案、针法记下,并从背面的褶皱处找到长袍幸存的原色。之后,她们架绷开绣,将小样与原物仔细对照,确信无误后方回苏州。
7个月后,一件完全按照古绣品原貌绣出的战国贵族绣袍展现在世人面前:袍面为绢地,针法为锁绣,刺绣纹样由花卉和凤鸟组成。凤鸟双目炯炯,头戴四束花冠垂于两边,三束嵌色花缨分布两侧,具有典型的楚文化浪漫主义特征,反映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印证了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等历史发展轨迹,轰动全国。
明万历帝孝靖皇后吉服百子衣、苏州虎丘塔宝相莲花纹经袱、清乾隆帝龙袍、沈寿《世界救主耶稣》、韩希孟《湖石化蝶》刺绣册页、宋庆龄结婚礼服……顾文霞组织复制了大量珍贵文物,并举办了中国古今绣品陈列展、中国宫廷苏绣艺术展览,一件件巧夺天工的绣品,向世人无声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用创新的绣品打动世界
1973年至1986年,是顾文霞苏绣人生的顶峰时期。
走过了很长一段仿制、复制绣品的路后,她心中创新的渴求日益强烈。
她是从不满足于走前人老路的。早在1961年,她就首先试用纱绢作底料绣金鱼,营造出秋水盈盈的效果,双面绣《金鱼》因此成了苏绣的名牌产品。
此时,技艺日臻完美的她又不断摸索,在双面绣基础上创制了三异绣、环形绣等新作,为古老的苏绣艺苑增添了新葩。
1978年,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顾文霞萌生出创作歌颂祖国的新苏绣的想法。她组织技艺人员集体构思,由徐绍青、张继馨大师勾出初稿《春回大地》,遍邀全国书画名家启笔,王个簃、朱屺瞻、唐云、程十发、李苦禅、肖淑芳、黄胄、关山月、张继馨、陈大羽、张辛稼、徐绍青12位画家分别执笔,合作画成绣稿,书法家费新我题词“针度名家笔,人分造化工”,并由赵朴初作题款。
以《春回大地》巨幅花卉画为绣稿,顾文霞组织10余名苏绣高手绣制,历时10个月,问世后激起千层浪。1979年3月,在香港中国丝绸制品和服装展览会上,绣品引起轰动,各方竞购,终以20万元售出。
《春回大地》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历时20余载,每年都有来自海内外的定货。
1997年,苏绣又添一新巨作———顾文霞策划绣制的《孙子兵法图》问世。当时,长篇绣字的苏绣还未曾有过,她亲赴北京,到故宫博物院研究绣件用料,决定选用古色古香的玉黄色塔夫绸,以与古籍相符。她选用《魏武帝注孙子兵法》版本,请时年83岁的程可达用楷书抄写,并与高徒余福臻一起指导开绣,同时开出31个绣绷刺绣。《孙子兵法图》绣成后采用可折叠的经折式,形成绣册一本,长65厘米、宽36厘米、厚5厘米,共30折,打开后长11米,每页上均匀地绣有200多字,页边配黄底棕色牡丹图案的锦绫镶边,并根据明代石刻拓片,在第2页上配绣一幅孙武全身像。它史无前例地将兵法、书法、石刻拓片画像、刺绣艺术集于一体,成为苏绣中的传世佳作。
顾文霞还用传统苏绣技艺演绎书画的意境,以国家一级文物清乾隆二十四年徐扬绘制的《姑苏繁华图》为底本,绣出了苏绣史上最长的佳作《姑苏繁华图》。长12.8米、宽0.38米的绣品,凝聚了老人对家乡、对苏绣的一片深情。
赤心一片传承苏绣艺术
1979年8月,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将任命首批中国工艺美术家,即后来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得知消息后,顾文霞致信轻工业部工艺美术总公司领导:“20多年来,我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由一个普通的绣工成长为一个基层干部……然而,随着年龄增长,眼睛老花了,干起活来总得戴上眼镜,这使我内心非常着急。近几年来,党和组织几次给了我荣誉称号,面对这样高的、与目前贡献不相称的荣誉和职务,除了焕发青春急起直追外,我更迫切的心情是希望组织上体谅我的实际情况,不要再给什么荣誉了。听说要在会上任命一批‘家’,那么苏绣的代表李娥瑛当之无愧,她也是党培养起来的艺人。如果创作人员能争取的话,徐绍青同志是有代表性的,这是我从党的事业和今后有利于工作出发才提出来的。”
顾文霞(右)与徐绍青、李娥瑛研究工艺。
为了表示决心,顾文霞用针刺破右食指,在信上用鲜血签上名字。会议上,大家尊重她的意见,李娥瑛、徐绍青当选中国工艺美术家。直至1988年,中央任命第二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她推辞不过才名列榜上,其高风亮节赢得人们交口称赞。
顾文霞传承苏绣的心永远火热。她自苏绣研究所退休后,克服重重困难创办了苏绣艺术博物馆;2001年,疾病缠身的她又自筹几万元,租借场地,成立了顾文霞大师工作室。
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之前,顾文霞对收徒慎之又慎,只收了唯一的徒弟余福臻,毫无保留地传授苏绣技艺,如今,65岁的余福臻也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师徒同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在国内实属罕见。
退休后,眼瞅着人心浮躁,苏绣艺术后继乏人,顾文霞忧心如焚,殷切期盼更多爱绣、善绣的年轻人接班,使刺绣“这一种文明和历史”发扬光大。“靠我单枪匹马枉然,只有更多的人继承苏绣衣钵,接力棒才能传下去……哪怕不领工资,我也甘愿无私传授技艺。”为了实现夙愿,她在《江苏工艺美术》杂志、《姑苏晚报》上破天荒刊登顾文霞收徒启事,无偿传授苏绣艺术。她原计划招收10名徒弟,遗憾的是,她看中的人对拜师学艺没兴趣,而报名的人又不甚理想。“已具有一定刺绣水平的人热衷于赚钱,心思不在苏绣艺术上”,她伤感地摇头叹息。
2004年12月,顾文霞招收了3名徒弟,其中2人开办绣庄,1人从事刺绣经营。无论寒冬酷暑,每个月,老人不顾年老体衰坐车赶到他们的住处,悉心指教,不收分文。在她看来,徒弟绣技长进、苏绣艺术得以传承,就是对她最好的回报。
■刺绣作品
双面绣《双猫图》
“春回大地”(局部)
明万历帝缂丝龙袍复制品
环形双面异样绣《鹦鹉仕女》
■人物小传
顾文霞,1931生于江苏省吴县,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曾任苏州刺绣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兼总工艺师,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馆长。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受到毛主席和刘少奇亲切接见,曾到英国、瑞士等国家进行刺绣表演并传授技艺。1994年国务院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1973年7月、1977年8月,先后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次、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连续当选为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2001年建立顾文霞大师工作室。
■成果解读
顾文霞是苏绣艺术的传播者。在我国,她首先将苏绣技艺以文字形式传到海外,进行国际交流。很多国家都留下了她这位文化使者的足迹。顾文霞是苏绣艺术的继承者,她坚持创新与文物复制同步进行,组织、参与复制了战国、汉、宋、明、清刺绣文物200余件,收集民间绣品100多件,抢救、整理了许多宝贵资料,其中,万历帝衮服复制工艺获1984年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顾文霞是苏绣艺术的创新者,她对刺绣工艺的创新和改革作出了不凡的贡献,总结汇集了40多种针法,发展了独具匠心的双面绣、运针自如的乱针绣,在双面绣基础上创制了三异绣、环形绣等新作。
她擅长刺绣小猫、金鱼、花鸟,代表作品有《小猫》、《大白猫》、《白猫戏螳螂》等。其中双面绣《花猫戏蚱蜢》被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收藏,双面绣《金鱼》获得波兰波兹南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双面异色绣《双龙戏珠》地屏于1992年在深圳精品展览会上获得银杯奖。
■回声
为时3天的刺绣示范操作,吸引了喜爱中华文化艺术的美国观众。
——美国《世界日报》
您的作品美丽迷人。我们坚信在您的指导和督促下,苏绣这种中国传统工艺将会由一代又一代的刺绣人才发扬光大。 ——卡特(美国前总统)
文霞擅此艺,勤习始自幼。功到二美兼,灵心并妙手。往尝涉重洋,神技当众奏。观者咸惊叹,丝绘顷刻就。声誉驰异域,荣光宁独受。
——叶圣陶(著名文学家)
顾文霞经手复制的绣品超凡绝伦,前无古人,可敬来者。
——朱启钤(刺绣研究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