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网站--首页
     
 
书法艺术与碑帖研究
蒋吟秋( 书画艺术杂志.2017/11/13 )
[标签] 吴门书派;书法;篆刻;碑帖

 

蒋吟秋(1897年—1981年)  字镜寰,江苏苏州人。生前为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理事,苏州市书法印章研究会会长,江苏省图书馆学会名誉理事,苏州市图书馆学会顾问。曾任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馆长,南京高等师范、苏州美专、东吴大学、华东大学、河南大学教授。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1937年草篆中堂入选在南京举办的全国美术作品展。1949年后,作品多次入选在日本举办的书法作品展。1963年在南京、杭州、沈阳、常州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苏州沧浪亭、徐州凤凰山、苏州虎丘山和北寺塔等处有其题写的碑文、亭记及匾额。著有《沧浪亭新志》《吴中藏书先哲考略》《文选书录述要》《版本学答问》《苏州景物诗选》《完书图记》《秋庐杂咏》《秋庐吟稿》《隶书研究》《书法研究》等。蒋吟秋在古稀之年为江苏省徐州市凤凰山撰写“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碑文与题记”,首创简化字入隶书写,受到陈毅元帅的好评,并将蒋吟秋的书法、周瘦鹃的盆景艺术与苏州园林合称为“苏州三宝”。

 

书法的独特性与重要性

书法为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不仅与国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又是表达思想不可缺少的手法。它既是文艺欣赏的主要因素,又是日常应用的必要技能,因此提倡书法对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丰富文化生活的内容都有好处。在党的领导下,书法这门艺术已经引起重视。学习书法的人越来越多,学好书法逐渐成为广大人们的自觉要求。如何进一步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蔚成一种优越的社会风尚,确是当前极为迫切的一项工作。

 

 

蒋吟秋 隶书六言对联

 

只要指导得法,学习认真,学好书法并非一件难事。首先对书法要有明确的认识和端正的态度。打破神秘观念,树立必胜信心;对人虚心请教,对己勤学苦练;进步得快,可以预定。所以学书要具备五心,就是信心、决心、耐心、虚心、恒心。

 

学习书法的三个关

有人谈到语文教学,主张学好语文必须过好三关,即字关、句子关和篇章关。我以为学习书法也要过好三关。

第一是笔致关。笔致即用笔,分析笔画不论点画、竖撇、勾趯、捺折,要掌握起止提顿的方法,屈伸转折的规律,才能中锋、偏锋、回锋、藏锋皆有所辨,圆笔、方笔、逆笔、顺笔无不中节,这是基本功。点为眉目,务求清晰。横直为骨格,必须端正。撇捺为手足,定要健全。挑趯为动作,力期敏捷。转折为关节,全在灵活。隶真多用折,篆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欲不滞,滞则不通。欲下先上,欲右先左,是为回锋。无往不收,无垂不缩,是为蓄笔。

第二是字体关,字体即结体。观察字形,不论上下左右,繁简斜正,要熟悉间架结构的准则,组织形式的规范。务使上覆、下载、并列、重叠均能合度。累积、综合、包含、反背各见得势。简而言之:要上下合度,左右停匀,繁简相称,斜正得势,是谓规范化。

第三是章法关,章法即布局。讲求格式,不论大小长短、宽窄疏密,要懂得分行布白的要点,贯气会神的原理。自然直条、横幅、短笺、长卷,形制俱适;正文款字,题名盖章,变化咸宜。

 

 

蒋吟秋 隶书五言对联

 

三关有其连带关系,积笔画而成字,积字而成行,积行而成幅,乃是有机的组成。作书者必须有整体思想,全局观点;前后呼应,左右掩映。既能聚精会神,得心应手,乃可挥洒成趣,摇曳生姿,进入纯熟境界,也就是所谓熟能生巧,妙造自然了。

 

执笔与运笔

根据前人经验,学习书法,首先要懂得使用工具的方法。特别是用笔的方法,执笔、运笔都有研究。执笔要坚,运笔要活。执笔坚则笔笔有力;运笔活则字字有神。指实,掌虚,腕悬,肘平是学书的不二法门。执笔的高下,既要因大字小字而有所不同,又要随真楷行草字体的有异而各适其宜。务使笔为我用,而勿致我为笔用。倘能意在笔先,笔从人愿,书法一道,不难深造了。

用墨过浓则易滞,过干则易枯。用砚应取易于发墨而能经久不干。用纸要能反映浓淡而表现墨韵。开笔不宜过小,过小不能饱墨。执笔必须正直,正直才得中锋。

 

临与摹是初学书法的有效方法

学书初期,多采临摹之法。临与摹是两种方法,摹是以薄纸覆按范本,依样摹写;临是面对范本,仿照书写。摹的作用,可以节度手腕,熟悉位置;临的作用,可以谛视用笔,领会笔致。两者各有好处,可以兼相为用。临摹并重,既可深知结字之妙,又可领悟用笔之奥。

 

 

蒋吟秋 篆书七言对联 释文:茧纸乍临新获帖,胆瓶寒浸欲开花。

 

碑与帖的区别

临摹必有对象,对象以碑帖为主。碑与帖是两种不同的对象,不但形制有别,用处也各有不同。一般而论,碑直而大,帖横而小,不可混为一谈。今人往往碑帖不分,凡刻石之文统呼为碑,墨拓之纸,则又概称为帖。碑帖二字,虽不能尽包历代书法,但大概可以分纳碑帖二类之中。诗文卷页册牍属于帖,摩崖碑碣造象题名墓志属于碑。

 

碑的由来

考其起源,碑先于帖。立碑之制,当始于周,亦有用木的。初仅用于宫苑之测日,宗庙之丽牲,圹穴之护棺,并无文字。及后人以之刻文字,遂有所谓碑刻。碑的应用益广,封墓有碑,建庙有碑,纪功有碑,述德有碑,造桥有碑,开道有碑,往往用以纪时、纪地、纪人、纪事。

秦汉时代,碑刻大盛。碑之上为碑额,碑之背为碑阴,碑之侧为碑侧,亦有因山刻石名为摩崖。碑刻题款有撰人题款,有书人题款,有篆额人题款,有刻石人题款。碑刻拓本有旧拓、精拓、原拓。亦有摹本、赝本、石印本、影印本等。选取之时,不可不慎。因碑文书法大都美妙,可资后人学习,故立碑自有其主要用意,而作为书法范本是其另一作用。

碑的拓法有朱拓墨拓之别。墨拓又有金拓、蝉衣拓之不同。碑的裱法有裱成直幅以便悬挂者,亦有裱成册页以便临摹者,但以蓑衣为佳。

相传武进有延陵季子碑为孔子所书。灵岩山下有宋韩蕲王碑,苏州府学有宋刻天文地理图、历代帝王和平江城坊图碑,虎丘山塘有五人墓碑,元妙观正山门有赵松雪所书碑记,均属直而大的巨碑。

 

 

蒋吟秋 篆书条幅 释文:城南名胜数沧浪,临水开轩夏日长。

最是动人心畅适,翠玲珑外舞风篁。

 

 

帖的由来

帖始于卷帛所书,后世凡一缣半纸墨迹珍藏皆属于帖。魏晋之间,书家辈出。晋室南渡以后,帖更崇尚。且南朝禁止立碑,碑碣绝少,惟帖是尚。在唐以前书家皆学碑,至唐太宗购募王右军书,求《兰亭序》而天下靡然成风。欧褚之所临摹,皆谓之帖。至宋太宗刻《淳化阁帖》而更见大盛。及乎明清,益见流行。可见帖的由来,主要由于擅书者有了一定修养,使书法广为流传,故所书内容未必为书帖的主要原因,不过藉此文字表现书法艺术供人学习之用。

 

帖学与碑学

正因碑与帖各有所长,学书者亦各有所好。遂有帖学碑学之分,且有南派北派之论。因书法从秦篆汉隶以后,变为真书行草,转移都在汉末魏晋之间。在此时期,真书行书遂分南北二派。南派包括东晋、宋、齐、梁、陈的书家,如钟繇、卫瓘、王羲之、王献之、孙虔以至智永、虞世南等。北派包括赵、燕、魏、齐、周、隋的书家,亦从钟繇、卫瓘开始,有索靖、崔悦以至欧阳询、禇遂良等。

卫瓘,字伯玉,晋时人,擅草书。

索靖,字幼安,晋时人,学张伯英草书。

崔悦,字道儒,后赵人,书学卫瓘、索靖。

 

南派与北派

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以晋唐人所书为法,是为帖学。北派为中原古法,拘谨朴拙,长于碑榜,多从两汉北魏隶分真书为法,是为碑学。

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明乎此北碑南帖之区别,不难分辨。

 

尊碑抑帖之论

因书法导源周秦籀篆,至于两汉隶分盛行,碑刻繁多。东汉山川墓庙无不刻石勒铭,最有矩法。至于西晋北朝,中原汉碑林立,学者慕习成风,故北朝书家每长于碑榜。今榜书虽不复见,而瓦当碑额,可以类推。晋室南渡以后,凡一缣半纸、珍藏墨迹,皆归之帖。宋代阁帖皆不是碑。且南朝敕禁立碑,碑碣遂少,惟帖是尚。字全变为真行草书,无复隶古遗意。唐以前碑皆书丹于石,就丹刻之,又多属寸以上字。故去真迹未远,可以取法。帖皆双钩上石,原刻即等翻刻,况多属行草小字,而又数经枣木传刻,鲁鱼亥豕笔法当不足问。此为尊碑抑帖之主要原因。

 

起:吴䍩木、谢孝思、费新我、蒋吟秋、马崇儒

 

清代书法之演变

清代书法,凡有四变。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竞尚子昂。嘉道之间,争学率更。咸同之际群崇北碑。

清初尊尚帖学,至咸同之际,碑学始兴。邓石如、包世臣力倡碑学,一时称盛。总之,碑帖二者各有可取。学书者应就性之所好,慎加选择。或作临摹之用,或为观赏之资。多临多看,俱有助于书法的进步与提高。

 

书法的理法意

前人论书,不断发展。晋人尚理,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理即原理,法乃方法,意是意态。据理以生法,循法以出意,三者关系至为密切。理求其通,法求其熟,意求其新。理通则从心所欲,法熟则字合常格,意新则笔有生气。

 

继承与创新

临摹既久,参以己意,才能推陈出新,不断发展。临摹亦不专限一家,可博采众长,熔冶一炉。另辟蹊径,别具风格,遂不致墨守陈法,永为前人所掩。所以书法艺术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有所创新。也就是既要有民族风格,又要有时代精神。


 
     扫一扫,更多精彩就在: 吴文化网站--首页吴文化网站        吴文化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