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塔影园”位于苏城官太尉桥的西堍,是清代著名诗人袁学澜的故居。该园宅占地四亩余,是一处具有三百年历史的苏州传统园林古宅。
袁公又名景澜,字文绮,号春巢,嘉庆至光绪年间人(1803—1894年)。世居苏城东南尹山乡袁村,家素封,饶有田宅。年少苦学,补诸生,乡试却屡不第,居家着书课子,暇或朋友觞咏。咸丰二年(1852年)袁公购吴门官太尉桥冷香溪畔卢氏旧宅,奉母迁居城中。因园宅西南毗邻双塔,名以“双塔影园”,并撰“双塔影园记” 序其始末。袁公诗文,脍炙人口,着声吴下。所著《吴郡岁华纪丽》为记岁时苏州风土人情节令时俗之作,《南宋宫词》、《姑苏竹枝词》、《苏台揽胜百咏》等尤为传诵,时人以“诗史”、“诗虎”称之。
袁公百年之后其园宅又几经易主,二十世末竟散为六十余户民居,年久失修,日渐颓败。一九八二年苏州市政府挂牌列“双塔影园”为“控制保护建筑”。一九九五年市政府发起旧街坊改造。沧浪房产公司负责第三十七号街坊的改造建设。史建华先生主持“双塔影园”的复古修缮工作,动迁住户、清除搭建,鸠工修葺、浚池迭石,莳花植木。历时三载,恢复粉墙黛瓦、飞瓴翘角之传统园林宅第风貌。又装饰匾额楹联,陈设几案桌椅。园宅为之生辉,深得各方赞誉。文物古建界耆宿罗哲文先生参观后,高兴地提议将该园作为业内专家学者聚会交流之场所,并欣然命笔题额为“吴都会馆”。
双塔影园建筑布局
该园宅面东临河,主要分南北两路,内部建筑布局既各成体系又多有联通。南路现为官太尉桥路15号,因拓寛马路,临街门厅已拆除,现存三开间正房三进。第一进是轿厅,为过去停歇轿子所用;第二进是客厅,为会客、宴请之用;第三进是堂楼,为家庭人员生活起居休憩之内宅。正房以外另有两进偏房,一进下房和一座后花园。北面一路现为17号,现存三开间正房四进。第一进是轿厅,第二进是客厅,第三、第四进均是堂楼。另有一座更楼、一进花篮厅。更楼高三层,为全园宅之最高点。花篮厅是书房,前庭后园颇为雅致,为袁公会聚诗友,写作谈艺之所。
该园宅中轴线上的正门大都是门高不到八尺、寛四尺的石库门。石库门实为“石箍门” ,即外门框以花岗石条围箍,黑漆实心厚木门扇饰以黄铜门环,既牢固又俭朴。但门的内面就有讲究了,常常装饰成各式砖雕门楼。该园宅现有六座砖雕门楼,其中两座老砖雕门楼保存得较完整,匾额分别为“云开春晓”和“克勤克俭”;另四座门楼的大部分砖雕是新建的。下面介绍一下两座老砖雕门楼。
“云开春晓”砖雕门楼
“云开春晓”砖雕门楼位于15号的轿厅之后,是轿厅通往第二进庭院的门。门楼面朝“眉寿堂”客厅,是几座门楼中规模最大、做工最讲究的一座。
该门楼石箍门框的花岗石条是八件套(古建石库门的构件有四、六、八件套之分),上下各三块,左右各一块,属规模较大的一种。二寸厚的实心杉木门扇上,贴有八分厚的小方青砖。每块方砖以四枚大头铆钉固定,既有装饰作用又有防火功能。门框内面是八字墙门洞,砖贴墙面,进深有二尺多,使门扇打开时不受日晒雨淋。门内既有竖门杠,又有横门闩。粗大的横门闩隠藏在侧方墙洞里,拉动很灵活。
门楼的顶部是青小瓦铺的屋面。屋脊的两端是闭口哺鸡泥塑,俗称哺鸡脊。屋檐口是带有图案的花边盖瓦和滴水瓦,下面有砖细出檐椽和飞椽。
该门楼的砖雕自上而下可分为四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檐拱。屋檐下一字排列六套砖细仿木一斗三升的斗拱,斗拱之间镶嵌着五幅浅刻浮雕。中间的一幅浮雕是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福满堂;两边各两幅是四棵不同的仙花瑞草。
第二层面是上额枋,透雕通景“十鹿图”。图案上十头梅花鹿,有立、有卧、有奔、有逐,有翘首呜呦,有回眸顾盼,游憩在松、竹、梅、蕉绿荫丛中,神态无一雷同,刻画细腻入微。鹿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人升仙时乘坐的瑞兽,民间常以鹿的谐音来象征禄爵和富贵。
第三层面是中额枋。中间是文字匾额,两边是透雕方框(苏州民间俗称“兜肚”)。
文字匾额为钱大昕书写的“云开春晓”四个隶体大字。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征,一字辛楣,号竹汀,江南嘉定人。为清代史学家、汉学家、翰林院侍讲学士。曾入直上书房,授皇十二子书,参与编修《热河志》,时与纪昀并称“南钱北纪”。中年居丧归里,引疾不仕,潜心著述课徒。历主锺山、娄东、紫阳阳书院讲席,出其门下之士多至二仟人。晚年自称潜研老人,后世赞誉其为“一代儒宗”。该匾额为其在辛亥孟秋(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归里讲席期间所题,这也是“双塔影园”历史年代的重要物证。
两边的透雕方框均为“天官赐福”。图案上天官身着蟒袍玉带,手持笏板,上有伞盖,后有障扇,前呼后拥,鹤鹿相随,降福临门。两幅方框的形像相似,但人物服饰不同。一幅图上的天官戴的是带帽翅的乌纱帽,着明朝服饰;另一幅图上天官头戴的却是尖顶的红缨帽,着清朝服饰。大概是阿奉当朝,企盼朝朝纳福,代代有禄的意思吧。
第四层面是下额枋,透雕通景为“鱼化龙”图案。天上祥云飘逸,海内浪涛翻滚,三条大鲤鱼,后有海马护送,前有虾兵蟹将相迎,穿越汹涌的浪涛,腾跃险峭的礁石,终于化为鲛龙游近龙宫。
额枋的两侧饰有垂花柱。花柱上端是莲花座式的将军板。将军板下花柱正面挂的是一柄如意。花柱两侧的挂件可惜已灭失,不知为何物。花柱下端图案为荷花和倒垂的莲蓬,莲蓬上的莲籽粒粒可数。所以民间俗称此类垂花柱为垂莲柱。花柱的荷花间还有两片卷边的荷叶,荷叶中间夹嵌着一枝小巧的莲蓬。那莲蓬的尾茎弯弯地朝外翘起,就像一条卷曲的小猪尾巴,煞是可爱。
“克勤克俭”砖雕门楼
“克勤克俭”砖雕门楼位于“眉寿堂”客厅之后,是客厅通往第三进庭院的门。该门楼石箍门框的花岗石条也是八件套。门扇上虽没有贴面砖,但足足有三寸厚,可谓牢固矣。深深的八字墙门洞,墙面砖脱落后没有再贴,裸露出里面的砖砌墙体。仔细看去,像城砖似厚实的砖块顶面还刻有寿纹。门罩屋面是青小瓦铺就,屋脊是灰塑的文头脊写意图案。
该门楼面朝内宅堂楼,砖雕自上而下可分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上额枋,由三块浅刻浮雕组成。当中一块是团寿海棠图谱,两边各一块是卐字斜格图谱。
第二层面是中额枋。中间是文字匾额,两边是透雕方框。
文字匾额“克勤克俭”四个字为陆文祥书写,也是清代辛亥孟秋月题的,但陆文祥为何许人则不详。
两边的透雕方框,一幅为“刘海戏金蟾”。图案中刘海手执一串金钱,引逗着一只三脚金蟾。古代神话中“蟾”是吉祥灵物,能聚财,镇财。传说三足金蟾喜居寳地,凡是三只脚的蟾经常守居的地方,地下都有寳物。民间有“刘海戏金蟾,步步得金钱”之说。
另一幅方框为“东方朔偷桃”。东方朔为西汉名士,擅长辞赋,性诙谐。传说东方朔曾三次偷食西王母蟠桃,得道成仙后被奉为寿星,后世常用东方朔偷桃作献寿之贺。图案中东方朔广袍长袖,茂髯披胸,肩负蟠桃,健步疾走,逃离仙境。其脸上未见窃桃的羞愧感,却洋溢着喜悦得意的笑靥,盖因他偷得天桃并非自享,实为凡间百姓治病添寿矣!
第三层面是下额枋,透雕通景为“十鹤图”。 图案上十只仙鹤在松、竹、梅丛中,或低头觅食,或展翅梳羽,舞姿婀娜。鹤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仙禽,民间常直接称其为“仙鹤”,寓意长寿和升仙。
额枋的两侧饰有垂莲柱。花柱上端莲花座将军板下,正面挂的是一枝两颗圆圆的福瓜祥果,侧面垂挂着一条小巧的龙首鳯尾样的夔龙。夔龙的龙首昂立,龙口大张,上吻高翘,身体弯曲回上,一束鳯尾飘逸地竖立。在中国古代纹饰中,夔龙是祥瑞的动物,龙鳯呈祥更寓意五谷丰登、天下太平。
精湛的砖雕艺术
砖雕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一种装饰工艺。砖雕与木雕、石雕合称为建筑三雕,在工艺和造型上相互借鍳,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砖雕常用在门楼、影壁、脊兽、墀头等装饰上,题材有花果树草、鸟兽鱼虫、人物故事、文字书法、吉祥纹饰等。历经千百年的演变,形成了徽州、苏州、北京、广东等不同地域的风格。砖雕门楼与屋顶的结构相仿,顶部有坡屋面,檐下也有檐板、斗栱、额枋、垂柱等,均为仿木的砖雕构件。规模讲究的砖雕门楼,上下额枋可有五、六层之多,配以绚丽多彩的云纹花格、挂落栏柱。砖雕门楼雅致、华贵、有文化内涵,是苏州园林住宅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苏州民间就有“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的说法。
砖雕门楼的传统图案在各地域的历史文化沉积中,已形成一些固定格式和固定寓意。图必有意,意在吉祥,苏州砖雕门楼经常看到的有以下几类:一类是图谱饰挂,大多是像征福、禄、寿、喜、吉祥如意、荣华富贵的纹格符谱、瑶草福果、仙禽瑞兽等;一类是通景枋和方框,大多采用寓意业主情趣爱好和颂扬祝愿的神话传说、戏曲典故、民间习俗等情节的画卷;还有一类是文字匾额,反映业主思想修养和勉励教诲的名家书法、励志格言等。砖雕门楼的文字匾额能突顕业主的身份和思想情操,对整座建筑起着“点题”的作用。
砖雕是一项集技术性、艺术性于一身的综合工艺;是用刀、凿在质地细腻的特制青砖上,运用平雕、浮雕、圆雕和透雕等砖雕艺术技巧雕镂而成。通景枋是门楼装饰的重点,多为具有故事情节的整组群雕。一条通景就是一幅手卷或人物画、山水画,长六七尺,高一尺多,以五至七块水磨青砖拼成。题材的主体人物或兽禽,错落有致地透雕镂刻于前排;衬景楼台或树木,分别浅雕、平雕甚至阴刻于后。高超的技艺能雕镂六七层之多,最多可逹九层。纵深上相互掩映,光影效果顕着,具有层次美和距离感。雕镂的人物栩栩如生、须髪飘逸,飞禽走兽和花卉图案形像逼真。雕刻艺术的神韵和历史故事的风韵,二者相互渗透,闪烁着吴地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灿烂光芒。
苏州砖雕门楼的雕镂技艺精湛,文化内涵丰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