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网站--首页
     
 
鲜为人知的“四知堂”
何大明( 姑苏晚报.2017/10/9 )
[标签] 苏州老宅;古建筑保护
  在苏州老宅中,有一座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中西合璧的“四知堂”杨宅。可惜,有关该宅的历史和人文故事鲜为人知,地方史料记载也非常简单。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座名人故居因马路拓宽而拆除。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我曾经在此居住多年,留下很深的印象。与众不同的形制,好景不长的电台,传承廉风的匾额,都给老宅蒙上一层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挖掘苏州已经湮灭的文化遗产,“四知堂”杨宅值得一提。
 
  评弹艺人杨月槎
 
  “四知堂”杨宅位于苏州古城的人民路中段,与控制保护建筑慕园(太平天国慕王府)相邻。其门牌号码为人民路304号(后调整为386号)。宅主杨月槎,是一位颇有声望的评弹艺人。杨月槎(1875-1954年),名骞,以艺名行,为常熟赵市人。他系评弹艺人杨鹤亭之子,从小聪慧好学,曾经就读于裕才学校,品学兼优。耳闻目濡受家庭影响,杨月槎自小就表现出演艺天赋。于是,跟随父亲学习苏州评弹。初学弹词《珍珠塔》,像模像样颇受周围邻居好评。很快,他就能登台演唱。为了充实《珍珠塔》的故事情节,增编《前见姑》《赠塔》等回目。后来与弟弟杨星槎首创马派双档,弹唱《珍珠塔》,被称为“杨珍珠”。从1916年开始,他应邀到上海著名的“新世界”演出,跻身一流演员之列。当时,杨月槎兄弟、吴西庚兄弟和朱耀庭兄弟,并称为“三大响双档”。名声鹊起,杨月槎于1921年赴北京献艺,给北方观众带来了糯雅的江南之音。杨月槎擅唱“马调”,说表细腻诙谐别具一格。其代表作《珍珠塔·婆媳相会》,生动刻画了佛婆、师太等角色,成功灌制了唱片。1932年,杨月槎在家中办起百灵电台。1938年,杨月槎兄弟加侄子德麟拼成“三档”,口碑颇佳。其弟子列为“章字辈”,有沈绣章、李灿章、赵秉章等。
  杨月槎曾经任光裕社社长,并且参与发起“益裕社”等。为此,热心公益的他花费了不少精力。每年农历腊月二十日前后,杨月槎就精心策划和安排,组织光裕社社员在苏州各书场举行会书,让前辈和广大听众检阅一年里的艺术进展,起互相观摩作用,从而促进评弹艺术的发展。1942年,杨月槎因故辍演,曾经开办菜馆。1951年,杨月槎响应号召,为抗美援朝参加艺人会书,所得收入捐出,集资购买飞机大炮献给国家。1954年,杨月槎因病去世。
 
  中西合璧话形制
 
  杨宅的前身是建于晚清的一座民宅,有五间平房一间披屋,户主陆王氏。宣统三年(1911年),杨月槎购下该宅。1920年,老宅翻建为一座大门坐东朝西的“回字形”两层楼房(前楼)。1931年,又在“回字形”楼房后面增加一排楼房(后楼),形成“九底九楼”的格局。它不是传统的“香山帮建筑”民居格局,不设“横为路纵为进”的厅堂排列顺序,也没有传统的备弄和砖雕门楼;但是,有传统的硬山式黛瓦屋檐,也有通常的天井布局。它不是西风东渐的洋房,没有标志性的罗马柱;但是,有西式风格的水门汀地面和铁艺廊板。“不伦不类”,杨宅在当时是一座与时俱进、中西合璧的民居。
  杨宅的整体布局,分为前楼和后楼两部分,东南角设置天井。进门,是一条狭窄的通道。第二道木门,下部为裙板,上部木格间镶嵌半透明的云母片,构成一扇别具一格的“蠡壳”门。前楼底层中间为开放式敞厅,四周围合上下两层的楼房。楼层中间设置一条四面贯通的回廊,外侧装饰雕花铁艺栏板。南北厢楼的底层房间,墙壁不砌砖,上部设玻璃窗,下部配置铁艺栏杆和可移动的红漆裙板,便于通风透气。房间中部,别出心裁装饰一条美观的鹤颈轩。
  中间的敞厅,地面不是方砖铺地,而是时髦的“水门汀”铺地,方格内印上花卉图案。站在地面上,仰头可以看到顶上的梯形气窗。气窗配置磨砂玻璃采光。敞厅连接东面的大厅,上面搁楼板,悬挂“四知堂”匾额,配置青铜吊灯。支撑楼板的,是四根俗称“庭柱”的木柱,两根为方柱,另两根为圆柱。粗壮的红漆圆柱,下部四面装饰雕花板,表面凹凸有致线条分明,形似一只精美的花几。这种奇特的柱式,在其它老宅内从未见过。
  后楼以一条走廊和楼梯与前楼相连。后楼在整座老宅的东北角,坐北朝南面向天井。底层和二楼的各个房间一字排开带“转角”,构成曲尺形。房间铺地板,吊顶装饰对称的线条,具有明显的西洋风格。底层设置厨房间,砌筑一座三眼灶台。东南角的天井,卵石铺地。一口圆形青石栏水井,井水清冽。天井隔围墙与慕园相连。
  解放后,杨宅的房产除了一小部分由杨氏亲戚居住,其余大部分收归国有,成为房管局的直管公房。楼上楼下,住有十几户居民。1979年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古城大动脉人民路拓宽。沿马路的杨宅前楼被整体拆除。后来,又拆除了后楼。在杨宅地基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商业大楼。
 
  好景不长百灵台
 
  民国时期西风东渐,作为“有声媒体”的广播电台,也成为“拿来主义”引进到国内。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上海首先出现广播电台,播放苏州评弹等曲艺节目。后来,苏州陆续出现自娱性质的私人广播电台和私人商业性质的广播电台。比较出名的是久大和百灵广播电台。百灵电台的创办人为杨月槎,地点就设在杨宅。当时,电台所需的通讯设备包括发射机在内,大部分从国外进口。据《苏州市志·第三卷》(1995年江苏人民出版社)记载:百灵电台创办于1932年秋天,性质为民营。配备波长为340-345米的发射机,创办人登记为杨景春(杨月槎的儿子)。杨月槎是评弹艺人,电台播放的节目当然以评弹书目为多。《包公》《珍珠塔》《杨乃武》《张文详刺马》等传统书目,深受广大评弹爱好者青睐。百灵电台创办后,为了满足广大听众的需求,开设了收音机维修门市部,维修和出售组装的收音机及各类收音机零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进驻苏州,为了控制舆论,取缔了包括百灵电台在内的广播电台。
  解放后,在杨宅的天井里,还可以看到百灵电台遗留的一些原物。天井凌空而架的两根圆木,原来系架设天线所用。解放后,剩下的圆木“废物利用”,成为居民搁置晾衣竹竿的最佳支撑物。天井卵石地面上,当年埋设的接地铁钉,虽然锈迹斑斑却清晰可辨。杨宅拆除后,这些遗物已经不存。
 
  传承家训“四知堂”
 
  杨宅大厅名“四知堂”。堂内曾经有四件弥足珍贵的装饰物,分别为:铁艺廊板、铁艺字牌、“四知堂”匾额和青铜吊灯。前楼的回廊外壁上,排列有序,镶嵌着多块精美的铁艺雕花廊板。内容既有“梅兰竹菊”花卉图案,又有“二十四孝”故事。西侧正中廊板下方,还镶嵌一块铁艺字牌,题“惟吾德馨”。内容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宅主以此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高洁傲岸的理想情操。
  大厅东面,悬挂一块厚重的匾额,名“四知堂”。宽阔厚重的木匾,制式为白底黑字。此匾来历不凡,是宅主传承家训的镇宅之宝。宅主的一位先祖,是东汉廉吏杨震。他拒绝受贿的“四知”名言,成为杨家代代相传的廉风家训。《后汉书·杨震传赞》:“震畏四知”。《明一统志》:“后汉(东汉)王密,怀金十斤,以遗杨震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震卒后,居人为震立庙,名为四知庙。”庙在今山东省昌邑县。杨月槎传承祖先清廉家训,立“四知堂”以鉴。“文革”后,“四知堂”匾不知去向。
 
  杨宅变身特色店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路304号的杨宅,沿街两家住户利用自己的“门面房”,先后开出两家与众不同的特色店:大众旧书店和飞机模型店。店铺大门采用传统的“塞板门”。这种活络的“塞板门”,由多块长方形的木板组成,可以在店铺门面的上下凹槽内左右移动。早上开店营业时,一块一块依次卸下塞板;晚上打烊时,又一块一块装上塞板。
  当时的人民路中段(察院场一带),私人开设的书店密密麻麻多达11家。比如,291号的瀚海书店、326号的文学山房等。304号的大众书店,店主叫温肇忻,出生于书香门第。书店面积不大,约15平方米。南北两侧靠墙的书架顶天立地,各类书籍杂志琳琅满目。名副其实,大众书店的服务对象,主要面向广大普通读者。所售的旧书,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比较高档的文史类书籍,受到收藏家欢迎。一些为数不多的民国时期画刊,则受到广大普通读者的青睐。不少家长带孩子来,选购价廉物美的”小人书“(连环画),如《三毛流浪记》。这些旧书和期刊的收购,有两条渠道。其一,店主温老板亲自去废品收购站淘宝。其二,联系专门的“书贩子”收购。这些肩挑担子的书贩子,常常深入城乡民间,上门收购各类旧书。当时杨宅住户的小孩,有幸“近水楼台先得阅”。和蔼可亲的温师母,常常把连环画无偿借给小孩阅读。如果家长花钱买,可以享受到打折的优惠。后来,私人书店取消,店主温肇忻进苏州古旧书店工作。
  杨宅还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过飞机模型店,店主姓徐。作为供应飞机模型材料的科普特色店,该店是当时苏城唯一的一家,生意自然兴隆。店面临街设置一个宽大的落地玻璃橱窗。橱窗内错落有致,摆放各类飞机模型。其中的镇店之宝,是一艘威风凛凛的驱逐舰。模型店里供应各种不同规格的飞机模型零件。零件分为机身、机翼等不同部位,材质为轻盈的木片,店里还供应制作模型的专用钢丝锯、胶水、砂皮等。前来购买零件的顾客除了成年人,还有中学生。当时,苏州的多所中学都开设学生兴趣小组。其中,就有制作飞机模型的“航模小组”。学生买来飞机模型材料后,在学校兴趣小组老师的指导下,对照图纸精心制作飞机模型。
  (图片由苏州市房产交易管理中心唐小祥提供)

杨宅过户证明
土地所有权状
 
     扫一扫,更多精彩就在: 吴文化网站--首页吴文化网站        吴文化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