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网站--首页
     
 
张冀牖创办乐益女中
憩桥古巷之传奇三

[提要] 憩桥巷,位于苏州古城中心、乐桥南堍西侧,东起人民路,西至三山街北口连幽兰巷。这条巷原先称西憩桥巷,东出人民路还有一条东憩桥巷与之相对,两条巷总长有260多米。因宋时敕建孝义牌坊于东憩桥巷西口,东憩桥巷改称为“孝义坊”。相传古时东西憩桥巷之间,曾有一座桥,因春秋时吴王率军出征,曾在此处憩息,故名“憩桥”,巷以桥名,历经二千多年,仍延用至今。巷原长150米,宽3米,1984年改弹石路面为水泥六角道板路面。1993年改为干将西路东端南侧的回车道,拓宽成10米左右的沥青路面。
[标签] 吴地才女;合肥四姐妹;
 
 
    1921年,教育家张冀牖在憩桥巷租下了几间房屋,捐资创建了苏州私立乐益女子中学。张冀牖(1889-1938),原名英麟,安徽合肥人,1918年由上海迁居苏州。祖父是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的清代著名淮军将领张树声,作为名人之后,张冀牖接受了不少新思想,深知教育尤其是女子教育的重要,乃于1921年变卖部分家产,独资创办了乐益女中。定名“乐益”,是取“乐观进取,裨益社会”之意,强调自己的办学是“以适应社会之需要,而为求高等教育之阶梯”。张冀牖膝下的十个子女,全部毕业于中国名牌大学,他同时是著名昆曲名伶顾传玠、中国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现代文学家沈从文和跨国美籍汉学家傅汉思的丈人,张家四姐妹之说更是名动一时。
    1923年,位于皇废基南面的新校园建好后,位于憩桥巷的乐益女中便正式搬了过去。新校园购置了理化仪器、钢琴图书、运动器械等教学设备,有着中式花园,西式教学楼,先进的教学设施,宽敞的风雨操场,还有供学生课间休息的凉亭,亭子周围遍植白梅和绿柳。女孩子们可以围着学校中心的花圃,自由奔跑嬉戏,堪称女学生们的乐园。
    张冀牖经常同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马相伯、吴研因等交往,虚心请教,并聘请张一麐、吴研因、施仁夫、王季玉、龚赓禹、杨达权、周勋成等苏州知名人士担任校董,聘请具有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人士主持校务,担任教师。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苏州各界纷纷声援。张冀牖支持乐益女中师生广泛开展宣传募捐活动。除在街头募捐外,还在学校设台演戏三天。他让子女一起参加演出,还请著名京剧演员马连良、戏剧界名人于伶前来指导和帮助。演出的费用均由张冀牖负担,募捐所得悉数送往上海支援罢工工人。据当时《申报》记载苏州援助上海工人罢工的活动情况称:“组织募捐乐益女中成绩最优。”
    张冀牖十分仰慕松江景贤中学的侯绍裘,办学能坚持民主、科学精神,1925年亲赴松江聘请侯绍裘担任乐益女中校务主任,主持乐益与平林两校校务。侯绍裘来校时,聘请共产党人张闻天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张世喻、徐诚美(镜平)、进步教师王芝九等一起来苏任教。侯绍裘等在校秘密建立中共苏州独立支部,使乐益女中成为苏州早期革命活动的第一个据点。侯绍裘离开乐益女中后,张冀牖仍然坚持以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办学,为国家、社会培养有用人才。他自奉甚为节俭,但对师生员工生活很关心,给教职员工的报酬较丰,对家境清寒有志学习的学生,除减免学费外,并在毕业后资助深造。花费巨资新建校舍,购置设备,花了两万余元。常年的费用因学费收入不多,每年要贴五千元以上,他总是想方设法在开学前就筹足经费,使教学正常进行。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冀牖携家人回到安徽合肥,乐益学校也暂告一段落。1938年,张冀牖病逝于合肥西乡,时年49岁。

苏州私立乐益女子中学
[阅读]:原文
 
     扫一扫,更多精彩就在: 吴文化网站--首页吴文化网站        吴文化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