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山塘,吴地古街。从新民桥下,沿着青石板路向南,至通贵桥过山塘河往西,一片白墙黑瓦的民居古宅便跃入眼中。这里,就是明代南京吏部尚书吴一鹏的故居。曾经的四路五进老宅,如今由西至东分别是苏州生肖邮票博物馆、山塘人文风情馆、玉涵堂(吴一鹏故居)以及茶弥道茶文化馆。
来自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统计,近年来,吴一鹏故居这一片老宅院落,年接待持票游客保持在60多万人次。这处曾经岁月侵蚀的“姑苏院子”,在政府部门的修缮和保护下,不仅成为古城中一处保存完好的历史遗存,更成为姑苏文旅融合发展的“见证者”。
历史·渊源
吴阁老捐建山塘通贵桥
玉涵堂,与前小邾弄的民居群隔着一条杨安浜。门前,枕河人家苍苔剥落的素色墙体略显陈旧,落满岁月的痕迹。阳光下,隔岸相谈的老人、绿意盎然的吊兰,又让这里多了些活色生香的烟火之气。
由西至东,玉涵堂的外墙上分别挂着“苏州生肖邮票博物馆”“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生肖邮票分馆”“吴一鹏故居”等几块牌子,门口则竖着一块“玉涵堂”立牌。此外,墙上还挂着“国家古城旅游示范区”“AAAA国家级旅游景区”“世界遗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苏州山塘街”等和山塘历史街区景区有关的标识牌。这些,既彰显着属于山塘旅游的荣耀,更印证了玉涵堂在七里山塘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玉涵堂昔日的主人,吴一鹏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明代,苏州出了两位吴阁老,一位是文定公吴宽,另一位就是文端公吴一鹏。吴宽其人历代记载较多,相比之下,吴一鹏的事迹就鲜为人知了。”苏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秘书处处长夏冰,于1992年初在《苏州杂志》上发表过他对玉涵堂主人认定的观点,后来又仔细研读了吴一鹏的个人传记资料,专门对吴一鹏的生平进行解读。夏冰说,据史料记载,吴一鹏,字南夫,号白楼。世居苏州阊门外山塘。自小天资聪颖,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中举,弘治六年(1493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南京国子祭酒、南京太常卿、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七十岁时在太子少保南京吏部尚书任上致仕,卒赠太子太保,谥文端,人称吴阁老。
吴一鹏为官和厚正直,关心民生民情。明嘉靖五年(1526年),江南大旱,江北大水,他知道后立即奏请皇帝减免灾区租税,发粮赈济灾民。吴一鹏为官不忘故里,明正德年间山塘街重修,他捐出俸银。他还捐田百亩创建崇正书院,恢复齐门外被居民侵占的陆宣公墓,修葺蠡口陈孝子祠,为遗爱在民的长洲县丞刘幹建衣冠冢等。
吴一鹏故居玉涵堂俗称阁老厅。阁老厅在清道光年间被改为戏园,后为徽州茶商王氏所有,留存至今。此外,跨山塘河的通贵桥是吴一鹏出资捐建的。由于他住在玉涵堂,好友郭某则住在山塘河对岸,没有桥往来不便。建桥后直接连通了两个显贵的交往之路,所以取名“通贵”。
现状·印象
古宅院落成山塘文化旅游亮点
玉涵堂是典型的江南民居,房屋现分四路五进。除主厅玉涵堂为明代遗构,其余都是清代及民国时期的建筑。在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古城保护委员会景区开发处处长郁伟民的引领下,记者走进这片老宅实地探访。
老宅东路,现为茶弥道茶文化馆。幽静的院落里,倚白墙绿竹而坐,品碧螺红茶之香,风雅惬意。山东游客庄岩华说,坐在这古老的宅院里喝茶,“感觉时间都会慢下来。”
西一路是“山塘人文风情馆”,前后五进分成“山塘管窥”“市井民风”“风雅书香”“官宦世家”“商贾鳞集”“红袖鬓影”等六个部分,用桃花坞木刻年画、砖雕、实物、图片、模型、幻影成像等多种手法全面展示了千年山塘的人文风情。山塘人文风情馆北侧是后花园。阳光下,盛开的杜鹃花色娇艳,一池清水伴着“梅花草堂”等廊桥亭堂,让老宅在春日暖阳下显得灵动有趣。
西二路,现为苏州生肖邮票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从门厅往里的三进老宅,雕花格窗、砖雕门楼与各种现场展示的生肖邮票相互映衬,彰显着浓浓的传统文化韵味。
老宅中路就是玉涵堂的核心所在,游客需凭山塘旅游联票入内。门厅与轿厅之间有一个小小的天井。由于山塘昆曲馆和山塘评弹书苑最近正在修缮,轿厅楼上楼下两层便临时用来安排游客听评弹赏昆曲。工作人员杭新伟介绍说,目前这里平均一天接待游客约2000人次,以团队客居多。
转至轿厅后,两扇紧闭的砖门上,一把链条锁垂挂在门环上。“这后面就是正厅玉涵堂,俗称阁老厅,因准备进行场馆使用的调整,目前暂不对外开放。”杭新伟边说边为记者打开了门锁。推开砖门,仿佛推开了一扇厚重的时光之门。作为整个院落中唯一的明代遗物,玉涵堂的建筑规制显然要比其他院落房屋高出许多,其面阔三间16米,进深14米,扁作梁架,青石鼓墩柱础,轩敞古朴,具有鲜明的明代建筑风格。只是,岁月沧桑,现有的格窗木门已漆色斑驳。转回头,砖雕门楼上是一幅“状元游街”砖雕图。图案上的人物形态各不相同,雕刻细致,栩栩如生,“这是江南砖雕门楼中难得一见的精品。”郁伟民说。
跨过高高的门槛进入正厅,里面的陈设有些陈旧。“玉涵堂”牌匾高挂正中,牌匾下摆放着一圈沙发椅,两侧则堆放着不少圈椅、案几、屏风和宫灯。这样的陈设摆放,依稀看出“玉涵堂”曾被用作接洽会商。
传承·保护
保护性修复采取“可逆性”方法处理
粉墙黛瓦的民居老宅,如一幅古色古香的诗画,演绎着古城千年流淌的历史。然而,历经数百年的世事变迁,玉涵堂也曾一度出现部分建筑屋面坍塌、门窗缺损等残败破落景象。如何让古宅重现生机,向世人展现姑苏人文之韵?2002年,在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性修复工程启动之时,政府部门曾对玉涵堂进行过一次保护性修复。
“对玉涵堂的保护性修复,我们遵循的是真实性、整体性和安全性三项原则。”据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段建华介绍,在修复玉涵堂时,要求施工单位最大限度地保护历史原物原状,保持玉涵堂建筑的整体完整性,同时,在保持古建筑原构件形制与尺寸的前提下予以加固。“当时,玉涵堂有多处砖雕门楼被墙泥糊住,根本看不出雕刻的图案。工人们就一点点剥开泥层,生怕损坏砖雕。”段建华说,为了防止修复后的玉涵堂因场馆布置而造成对建筑的破坏,施工单位采取了“可逆性”方法来处理,不在古宅原物上用一枚钉,所有的装饰物都可以拆除,这样可确保有需要时迅速恢复建筑的原样。“玉涵堂主厅的两侧山墙勒脚处,原为水浪纹砖雕。后因场馆使用需要重新装修,施工人员就在原有山墙外新砌了一面砖墙,将原有山墙保护了起来。”段建华举例说。
2003年,经苏州太湖古典园林建筑有限公司一年半时间的精心施工,玉涵堂保护性修复工程顺利竣工。修复后的玉涵堂在其西路北侧增设后花园,修复了“状元游街”“长亭送别”“仙人送桃”等砖雕门楼,重现玉涵堂当年的气韵和风采。“在保护吴一鹏故居原有风貌的同时,我们努力探索保护和使用相结合的新路,采取有序开放、合理使用的形式,对老宅的安全、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明确要求,加强保护。如今,穿越近五百年时空的玉涵堂,已成为展示吴地传统文化和山塘人文风情的窗口。”郁伟民透露,今年,山塘景区将打开玉涵堂主厅,计划将其布置成吴门医派中医药馆,进一步提升山塘文化旅游品质,为文旅融合搭建新载体。
【故居名片】
玉涵堂,在山塘街通贵桥下塘东杨安浜,为明代南京吏部尚书吴一鹏故居,始建于明嘉靖十年,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吴一鹏故居占地4896平方米,房屋现分四路五进,除主厅玉涵堂为明代遗构,其余都是清代及民国时期的建筑。1982年,玉涵堂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升级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对话·记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玉涵堂
苏州日报采访组:徽州茶商王氏曾在玉涵堂开设茶栈,作为其后人,您对这段历史了解吗?
王自元(68岁,山塘居民):史料中记载的徽州茶商王氏,是我的曾祖父,叫王子颂。听家里老人说,他曾与人在苏州合资开设茶行,后来又独资开设了一家开元茶栈。1945年,曾祖父从一个做药的老板手上花了1万多大洋买下玉涵堂,开设兆丰茶行,直到公私合营成为苏州茶厂。以前,玉涵堂的几十间厅、房,分别用于堆放、挑拣、炒制、窨制、包装茶叶。茶叶的往来运输是从玉涵堂门前的杨安浜走水路的。我的父亲小时候经常在玉涵堂白相,长大后,他就在玉涵堂里学做账,打得一手好算盘。虽说玉涵堂以前曾是我们的家业,但我们并不知道这老宅原来的主人是谁。直到2002年政府对玉涵堂进行修复,我们才知道这里是明代南京吏部尚书吴一鹏的故居。
苏州日报采访组:作为“老山塘”,您对玉涵堂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徐文高(71岁,《山塘钩沉录》编著者):1997年,我买到一本由当时苏州文管会编的《吴中胜迹》,书中就有玉涵堂是吴一鹏故居的记载。当时,玉涵堂是苏州茶厂的仓库。2001年春,茶厂搬迁,我第一次走进了玉涵堂。那时,里面房子的室内门窗大部分已经没有了,尘垢厚积,瓦砾遍地,杂草丛生。尤其是主厅玉涵堂东侧房屋的楼上,椽子侧倒,屋顶大面积坍塌,像开了个大天窗,地板也烂了好几块。砖雕门楼上的“状元游街”图上,不少人物的头像也被敲掉了,损毁严重。这是玉涵堂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
苏州日报采访组:玉涵堂的修复工程是如何进行的?
薛林根(65岁,苏州太湖古典园林建筑有限公司董事长):玉涵堂修复工程由我父亲薛福鑫设计,我负责施工管理,于2002年12月27日正式开工。前期,父亲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进行现场测量,并翻阅了《明史》《桐桥倚棹录》等大量文献资料,请教历史专家。该工程构件繁多、场地狭窄,施工复杂,工程量很大。当时,恰逢新民桥大修,广济路也在抢修。1万多吨建材、垃圾全靠肩挑人扛一点点运进来、拉出去。500多名香山帮匠人昼夜施工。修复玉涵堂,难度最大的是砖雕门楼。吴一鹏故居现存的5座砖雕门楼在“文革”中未能逃过劫难,有60%的明代精细雕刻的人物砖雕被损毁。当时,5名砖雕工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才将之修补如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