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晚期,日趋板结的“吴门画派”和流于粗放简率的“浙派”逐渐衰落。而在古称松江的上海地区出现了一批隐逸的文人士夫。他们以董其昌为代表,批判当时画坛的时弊,借助自己较高的文化修养和松江地区安定宁静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积极寻找画坛的新出路,形成“华亭派”、“苏松派”和“云间派”三个流派,并在董其昌强调摹古、注重笔墨、追求“士气”的山水画理论影响下,相互交融,形成了“松江派”。其中以沈士充为代表的“云间派”画家普遍出身布衣,较有职业化倾向,且画风趋向于自然主义。
个人简介
“云间派”作为“松江派”的一个分支,其代表画家是活跃于明后期万历至崇祯年间的沈士充。沈士充,字子居,华亭人。善山水,出于赵左、宋懋晋门下。《明贤宝绘》曾记载:“(沈士充)善画山水,间作白描人物,山水出宋懋晋之门,兼师赵左,其后博采唐宋元诸家之长,尤其得力于元人。”画史载:“郡人能画者多师之”。他的画多为临仿历代名家之作,其中以描摹董源、巨然、黄公望等人的作品最得形神。其画风注重皴染,笔墨疏秀。因其画学理念受到董其昌的影响,画风与董相近,是其代笔人之一。此外,他还擅长写实的山水画和仿丁云鹏的白描人物画。沈士充的画风以“流畅”、“流动”得名,据记载,其作品大约以小景、册页、手卷为佳。而传世之作不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寒塘渔艇图》、《松林草堂图》、《万壑千岩图》等。
沈士充所代表的“云间派”画家注重皴染,笔墨疏秀,皴染淹润,多以迷蒙的笔墨处理物形,擅长表现烟云,笔法灵巧熟练,酷爱描绘柔和的景致和平坦连绵的空间和山石岩块,偶尔显露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自然主义效果,或甚至是使人误以为真的幻象手法。
沈士充及其“云间派”在晚明时“声名藉甚,雅重一时”,与其他画派共同构筑起江南画坛繁花似锦的盛况。但随着明代的灭亡,“云间派”也日趋无足轻重。“云间派”的山水画风格遭到质疑的主要原因在于,入清以后,领衔的画论家对其艺术无法苟同,以及新的绘画正统已经弥漫整个画坛。而且这种以感性的方式,致力于表达和启发自然世界的乐趣,以及更加广泛、真实地再现表象世界的自然主义手法,在清代初期与主流画学思想格格不入。直到十七世纪末期石涛的出现,这种以抒情为主并忠实于视觉所见的山水样式才得以恢复。
他擅长画山水画,笔法松秀,墨色华淳,皴染淹润,画山很少有突兀之势,清蔚苍古.所作山水,丘壑蓓葱,皴染淹润,为云间正传。松江画派的正宗人。他常为董其昌代笔.陈继儒(一五五八-一六三九)札云:"子居老兄:送去白纸一幅,润笔三星,烦画山水大堂。明日即要,不必落款,要董思老出名也。"今赝董画充塞天下,若沈士充、赵文度(左)作,已为上驷矣。万历四十六年(一六一八)作山水扇,见风雨楼扇粹,崇祯六年(一六三三)作寒林浮霭图、四时山水卷。《明画录、无声诗史、图绘宝鉴续纂、桐阴论画、松江志》。
传世作品
沈士充是明末"松江派"的画家,陈继儒写给他求为董其昌代笔作画的一封信,已成了后世美术史家研究董其昌与松江绘画的重要史料。其实他的画笔,与董其昌判然有别。沈氏长于构图,皴染周至,是技巧纯熟的作家画;董氏用笔生秀,不拘形模,是但称己意的士夫画。有:《仿古山水图》卷及《天香书屋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秋林水阁图》轴,藏南京博物院;《仿黄公望天池石壁图》卷,辑入《沈子居陈眉公书画合壁》单印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