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起伏的砖墙下,有曲折小巷,有潺潺流水,还有青石板上徜徉的游人。一个年轻人,举起手机,扫一扫明代民居墙壁上贴着的二维码,屏幕上,这座古建的简要信息一目了然。看似不经意的一瞬,却引人遐想。历经沧桑的古村落,面对现代文明的强劲冲击,将有怎样的未来?
记者调查古村落的保护很难
苏州吴中金庭镇叶山岛,22万平方米,在卫星地图上就像一块翡翠,洒落在太湖之中。作为天然岛屿,因为长期与世隔绝,一直未受到较大的人为干扰,岛上保留着大量清代遗存,真实记录并保持着江南乡土的生活特色,有着巨大的历史和人文价值。
然而时至今日,荒芜一片。几条山路贯穿,路边杂草丛生。散落在地面上的一些石碑,上面的文字多已模糊不清。倾斜的清代老房子,大门紧锁,里面不时传出鸡鸭的声音。一些年老原住民不肯闲着,利用空闲的老屋子养起了家禽,还种了点蔬菜。
20世纪90年代,按照村里的发展规划,叶山岛东侧建起了一个现代化的公寓区,岛内居民绝大多数搬迁至此,过起了城镇化的生活。2005年,叶山岛的中、西侧,因为具有多处价值较高的清代建筑,被列为《苏州市第一批控制保护古村落名单》。
“岛西建筑不能私自拆除、改造,但房子都歪了,而且停水停电,也没法住了,整个都空心了。”叶山岛原住民金立告诉记者,这里隔三岔五就会有商人来考察,却最终杳无音信。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就这么荒“废了,实在太可惜了。”
事实上,在2006年,叶山岛曾以2.8亿元人民币拍卖出70年的使用权,成为当时全国“身价”最高的岛屿。然而时隔多年,丝毫不见开发的动静。古建筑年久失修越来越严重,叶山岛却始终未能找到适合它的保护之路。
“古村落的保护很难。”市人大代表查金荣感慨,保护涉及建筑、文化、经济、社会、观念等方方面面。据有关部门介绍,因为叶山岛被列入保护名录,方案的审批牵涉到旅游、文化等多个部门,最终难以协调、只能搁浅。
令人欣慰的是,有关部门近年来已经将3批2555个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对于重点保护村落,在开发、利用上进行严格控制。然而,尽管国家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给予几百万元补助,但这对于一栋古建筑动辄上百万的维修经费而言,是杯水车薪。
在古村落除了“见物”还要“见人”。缺少人气的古村,圈起来保护也没有生机,难逃衰败的命运。但多数被列入保护的老房子,采光、通风、排污等存在“先天不足”,村民往往住不惯、修不起、拆不得。
代表建议遵循“不改变原状”的原则
查金荣代表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市人代会上提交了一件关于赋予古村落空间现代文化内涵的建议。他在建议中提出,在重塑古村落的原则上,保证古村落整体风貌统一,坚持环境保护的自然性和生态性,修复整理村落的自然风貌与人文环境,保持古村落的原真性,注重可识别性。
他认为,在过去30年的快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我国多地出现了过多关注发展速度而忽视当地原有乡村、古村落历史遗存的保护,进而导致地域文化丧失、乡村空心化、都市同质化等问题,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一直艰难重重。
目前,不少古村落的保护只停留在表面,大量简单甚至粗暴的“修缮”、“复原”、“重建”已经严重伤害到村落风貌的留存,千篇一律、缺乏生机的餐饮、旅游商业的开发也已走向穷途末路,如何走出一条新的村落保护与传承的路径迫在眉睫。
在未来几年中,新一轮乡村建设的目标提升到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重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创造良好环境氛围。因而,探索如何在古村落空间植入现代文化内涵,从而实现活的、
有机的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了当下的紧迫命题。
为此,他提出,要认真梳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家底”,主要包括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环境要素、历史文化街区等,深刻理解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对古村的总体特征、空间要素、历史人文等方面要进行系统性分析,在留存的宝贵的物质形态和空间中提炼传统文化诉求。
此外,古村落内现存的不可迁移的历史建筑和构筑物需按照原始风貌进行保护,对已经破损的构筑物,建议遵循“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做到“修旧如故”。任何不可避免的添加都必须与原建筑的构成有所区别,并且必须要有现代标记。
建议认为,古村落只有“先活起来,才能活下去”。古村落保护,一方面要用足条线政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另一方面,也要学会调动民间力量。发挥古村落保护开发公司的职能优势,筹措保护资金。
除此之外,将美丽村庄建设与古村落保护相结合,则可以更好地留住原住民。“现代元素只要采用适当的方式进入,不会对村落的景观及整体状况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查金荣认为,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可以通过成熟的技术“藏着掖着”进入古村落,比如掩在地下、埋在墙里。
部门回复为古村落不断注入新活力
荷花、牡丹、蝴蝶还有竹编的花篮,被形象地雕刻在直径不过20多毫米的橄榄核上,细腻精致。这颗只有一元硬币大小的“花篮”,是苏州舟山村村民李晓青花两个月时间,用橄榄核雕刻而成,之前卖了几颗,“每颗三万块钱左右吧”。
一粒小小橄榄核,所形成的核雕特色产业,正深刻改变着苏州太湖边的这个古村。走进舟山村,几乎每家房子的外墙上,都写着“内有核雕”四个大字。目前,村里已经形成了从橄榄核收购,到核加工、雕刻、销售,包括雕刻工具制作等完整产业链。2014年,舟山村核雕销售总额近3亿元,村级收入800多万元。
“村里没有著名的自然景观,只有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核雕,那就把老祖宗留下的核雕做大,推向全国。”村干部告诉记者,目前核雕从业人员3000多人,拥有300多个核雕工作室。从业人员平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
在古村落保护的模式上,舟山走出了有代表性的特色手工艺村之路。在采访中,市规划部门告诉记者,在对古村落保护过程中,苏州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利用,不仅壮大了村级经济,也更好的推动了传统村落的保护,为古村落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对于代表提出的问题,市规划部门表示,我市认真开展古村落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积极落实《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导则》的有关要求,规范规划编制内容,全面保护古村落空间格局、自然环境、建筑单体和环境要素等。
我市将古村落保护范围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和风貌协调区,分别提出控制要求,全面保护古村落空间格局和传统风貌。按照国家和苏州市的有关规定,严格保护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控保建筑,保护传统风貌建筑和门楼、古井、驳岸、古树等历史环境要素。按照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在征得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注重运用传统材料与工艺,并按照文物建筑技术审查的要点进行修缮和修复。
对于建筑质量较好的建筑,保持建筑外观风貌特征,特别是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细部构件或装饰物,允许建筑内部进行适当改善和更新,以改善建筑的居住和使用条件。对于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采取改变立面材料、色彩、装饰等非结构性的整治措施,或者有针对性的采取降层、局部拆除等结构性改造措施,使建筑与传统风貌相协调。拆除与传统风貌冲突较大、建筑质量较差的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