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座城市都有一条道路,它见证了城市的变迁,承载了城市的历史,更在人们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回忆。回望历史,人民路的嬗变与苏州城建发展同步,跟随着社会变革的脚步,她与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同生共长。
苏州人民路,是贯穿古城南北交通的主动脉、中轴线。好比苏州古城的“脊梁”,人民路支撑起了城内的交通。两边的许多支巷,犹如脊梁两旁的筋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交通网络。
人民路在唐宋时期名为大街,后因其南起文庙书院巷,北到北寺塔,形如卧龙,改名卧龙街。清代乾隆南巡,改称护龙街,仍是3米宽的石板街。1928年,察院场(观前街口)以北段拓宽为7米左右的碎石马路,并向北延伸至平门桥、火车站,形成直接沟通观前街与火车站的干道,此后南段也逐渐拓宽。
1951年改称人民路,为宽14米的煤屑路面。1980年代以后,再次拓宽至32米。2003年经过综合改造,原慢车道改造成公交专用车道。2008年,人民路北延整体工程完工。2013年,再次综合整治提升。
跟许多老苏州一样,人民路于我有一个难却的情结。上世纪80年代初,童年时的我住在南门,有不少关于南门商业大楼、工人文化宫、苏纶厂的记忆。如今行走在南门的大街小巷,往往会怀念起以前的老南门。2002年人民桥拓宽的时候,我初学摄影,还特地跑回来拍照记录。
2016年底,历经三年多的综合改造提升,整修后的人民路脱胎换骨、全新亮相。路面采用了先进的摊铺工艺,地下管线实施了更新换代,绿地建设、沿街景观都得到改善,沿线基础设施和城市面貌得到了极大恢复和提升,作为一个城市规范化管理的道路范本,新的人民路展现了崭新的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
路更宽,景更美,车更快。时代更迭,人民路越变越宽阔、通畅和美观。她的一次次嬗变,正是苏州城市现代化的缩影。
人民路也是一条文化长廊。人民路沿线分布着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如沧浪亭、报恩寺、文庙、怡园等,主干道两旁众多的老街小巷也深藏着历史典故,藏着老百姓悠闲的小日子。园林文化、故居文化、桥梁文化、街巷文化……彼此交织相融,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一路传承着城市的文脉。
时代在变,人民路的苏州味道始终如一。她默默守护和陪伴着这座城市,依旧律动,续写繁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