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网站--首页
     
 
吴地年俗的文化意味
沈建东( 姑苏晚报.2017/1/22 )
[标签] 春节;年俗;吴地民俗
  春节在即,年味愈浓。老苏州过年都有哪些习俗?且听苏州民俗专家一一道来,从腊月廿四至正月十五,一个完整的古代版春节,是怎样忙忙碌碌、开开心心、团团圆圆。
 
  腊月廿四送灶
 
  腊月二十四日,苏州人称“廿四夜”,是送灶君的日子。灶君,又称灶神、灶王,民间则称为“灶界老爷”。关于送灶,南宋范成大有《祭灶词》咏道:“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少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言。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明清时候送灶用糖元宝,清沈朝初《忆江南》咏道:“苏州好,腊尽火盆红。玉屑饧糖成锭脆,紫花香豆著皮松。媚灶最精工。”
 
  送历本
 
  里正在腊月下旬忙碌着把朝廷最新印制的历书称皇历,分送各家各户,毕竟年节已近,人们拿出些钱、米、年糕相赠,称“送历本”。
 
  掸檐尘
 
  一般要“择宪书宜扫舍宇日”,然后打扫庭户的尘秽。如果不按照皇历的,可以选择在二十四日送灶后,再晚些可以在二十七日,掸尘寓意“赶走晦气”和“除旧迎新”。
 
  迎玉皇
 
  腊月二十四灶神上天言好事后,二十五日玉皇下界来巡视,“迎玉皇”的民间信仰活动应运而生。顾禄《清嘉录》记载:“是日相传为玉皇下降之辰,察人善恶,各设香案迎之,谓之接玉皇。”
 
  大年三十团圆饭
 
  腊月三十,展喜神像,祭祖毕。然后全家吃年夜饭,称团圆饭、合家欢。每菜必有吉祥寓意,本地大青菜,梗长叫做“长庚菜”;肉圆象征团圆;蛋饺形似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黄豆芽形状像如意,又叫如意菜;线粉则被叫做“金链条”;笋干烧肉,因笋干节节而长,寓意生活步步高。这一天,桌上放一只紫铜暖锅,十样荤素菜肴搭配,中有炭火旺燃,边吃边烧,热气腾腾,木炭代表红红火火,预示家道兴旺,十样荤素菜肴,取意十全十美。
 
  易门神贴春联备万年粮
 
  年夜团圆筵毕,至夜分时易门神,贴春联,除旧布新。准备“万年粮”,取有馀粮之意,淘好白米放新竹箩中,将红橘、乌菱、荸荠诸果及元宝糕也放置其中,再将松柏枝插在上面,寓意新年平安、顺利、有财、丰收。
 
  除夕祭井
 
  旧俗,除夕封井,初三开井,是民间的一种习俗,江南各地皆有之。清顾禄《清嘉录》说:“置井泉童子马于竹筛内,祀以糕果茶酒,放井栏上掩之,谓之封井。至新正三日或五日,焚送神马。初汲水时,指蘸拭目,令目不昏。”
 
  烧头香
 
  除夕年夜饭后,以女性为主体的信众纷纷走出家门,挎着放金银箔纸、香烛的小篮,赶往附近城隍庙、土地庙或猛将堂,燃香祈福。敬香要赶早,越早越虔诚,故曰“烧头香”。
 
  守岁
 
  旧俗有守岁盘,小儿女终夕不寝,就灯前博戏投骨,家人酌酒唱歌,围炉而坐,盖以酒食酬终岁之劳苦,叙天伦之乐事。小孩子要发压岁钱,旧时用红绸带穿一串铜钱,并将橘子荔枝放小儿枕旁,寓意新年吉利。
 
  正月初一贴年画
 
  又称元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称“三元之日”,正月初一鸡生日,苏州旧俗,贴刻画有大公鸡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以驱鬼怪邪气。
 
  元旦展墓烧十庙香
 
  元旦,大户人家男性结队展墓,谓之上年坟,但百姓人家则多在家中悬挂祖先画像,称喜神像,供糕果、清茶,开门爆仗后,全家按照长幼秩序展拜,乡村妇女开始历十庙为止,俗称“烧十庙香”。
 
  新春饮食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写道:“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到了清代,过年食俗变化较多,汤圆、春饼、年糕越来越受到欢迎。包天笑《衣食住行的百年变迁》记载:“元旦起身,向父母及长亲拜年以后,便吃汤圆。汤圆以粉制,小如桂圆核,煮以糖汤,苏人称之曰‘圆子’,非仅是元旦,即年初三、立春日、元宵夜,亦吃圆子,大约以‘圆’字口彩佳,有团圆之意,饮食寓意新年吉祥。
 
  新年禁忌
 
  新年第一天还要讨个吉利口彩,有着许多言语和行为禁忌。俗忌扫地、乞火、汲水并针剪,又禁倾秽、瀽粪,讳吃粥及汤茶淘饭。男女必新衣洁履。相见必举百果相授受,各道吉利语,谓之开口果子。
 
  立春日行春打春牛
 
  旧俗,新年里恰逢立春日,有迎春习俗,先秦便流传下来了,苏州旧时迎春于娄门迎春坊,有打春牛仪式,届时吴县四乡农民云集于此,泥牛由县官执柳条鞭打碎,谓之“鞭春”,乡民争抢牛肚中流出的五谷,最后分土而归,撒在自家田里,以讨个庄稼丰收的好兆头。抢来的五谷则放在自家的米囤里,寓意米囤年年粮满仓。
 
  年初二年节酒
 
  初二女儿可归宁,亲戚往来饮年节酒,吴俗称年节酒。清顾禄《清嘉录》云:“元旦后,戚若友递相邀饮,至十五日而止,俗称年节酒。”市中经商之人呼朋唤友吃橄榄茶,民国三十一年(1942)《清乡新报》有署名阿宝的《新年竹枝词》也咏道:“锣鼓喧天岁事更,瓯香橄榄最知名。新春半月观前市,士女倾城第一声。”
 
  初三日为小年朝
 
  初三日为小年朝,清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云:“供灶神于灶胫龛内,宅神,祭以酒果糕饵。谓之接灶。”初三民间相传为老鼠嫁女日,晚上早早关门,关灯睡觉,称“老鼠嫁女”日,宜早睡。放少许粮食在厨下或墙角,候鼠食之,以验取粮食丰歉。初三俗称是“关黄金”日,宜关门留住财气。而早在腊月里,在苏州玄妙观年画市场,乡民购买桃花坞年画《无底洞老鼠嫁女》这天也早早贴出。
 
  年初五接路头
 
  旧俗,接路头菩萨,不做生意一般不接路头的,做生意的人家在初四夜半十一点开始举行,店铺里伙计都要请来吃路头酒,如果被请来接路头、吃路头酒,这一年的工作算是保住了,吃完路头酒年初五开店正式营业了。接路头最讲究的是要有条活鲤鱼,以活鲤鱼跳出来为上上吉。此外供桌上有猪头、全雄鸡、鲭鱼等,鲤鱼放在铜盆里,水要少放,如果跳出来就大叫:“鲤鱼跳龙门哉!”以为大吉祥。
  “路头菩萨——得罪不起。”有些人家怕别人家抢了先机,早早于初四晚上就开始了。清代蔡云诗云:“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
 
  初七人胜节正月十三祀猛将
 
  正月十三日,俗传是驱蝗神猛将生日,民间此日祭祀猛将。清代,苏州城内主要在吉祥庵内致祭,《清嘉录》卷一云:“庵中燃铜烛二,大如杯棬,半月始灭,俗呼大蜡烛。”人们相信猛将可以驱走蝗虫,给农业带来丰收,沿太湖乡村最虔诚。猛将信仰最早可上溯到宋代,猛将是民间的驱蝗神,江南各地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说和故事,吴中地区演化出了特有猛将会。
 
  正月十五看花灯
 
  正月十五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有张灯看灯习俗。苏灯自唐宋以来名闻天下,据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元夕张灯,以苏灯为最,圈片大者径三四尺,皆五色琉璃所成,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种种奇妙,俨然著色便面也。”自宋以来,吴地元宵观灯成风,乡村民众年过后就急切等待苏州城中花灯上市,可以赶去一饱眼福,“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灯影戏;春前腊后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叠玉千丝似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两品争新最先出,不待三五迎东风。儿郎种麦荷锄倦,偷闲也向城中看……侬家亦幸荒田少,始觉城中灯市好。”宋姜白石诗云:“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
 
  走三桥与拜紫姑
 
  元宵佳节苏州地区妇女还有独有的习俗——“走三桥”和“拜紫姑”,均具去病度厄之效。清顾禄《清嘉录》云:“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走遍三桥灯已落,却嫌罗袜污春泥。”
  正月十五夜,妇女束草人厕边或猪栏,口中念念祝词,感觉掖下草人好像重了,便是神来,设祭酒果,传说她能卜新年蚕桑之事。妇女认为迎紫姑可以“问终岁之休咎”,祭之亦可免除灾愆。清袁景澜诗云:“夜静持箕赛紫姑,红裙私祝向墙隅。占书报答年丰稔,灶婢簪花献酒脯。”正月十五夜,木渎镇、横泾镇、西山镇等乡镇有烧田角的习俗,点燃稻草把,绕田而行,口中念念有词:“烧烧田角落,收成三石六。”预兆稻麦大丰收。

元宵观灯图 李亚萍绘
桃花坞木刻年画之镇宅鸡王图
[阅读]:原文
 
     扫一扫,更多精彩就在: 吴文化网站--首页吴文化网站        吴文化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