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9时许,苏州市规划编制信息中心工程师蒙立坤在电脑上打开怡园历史文化街区的数据库,随机点击了地图上的一棵绿树,立刻跳出了一个白色的弹窗,文字信息显示:树种,白皮松;树龄,120年;保护等级,二级;地址,鹤园(韩家巷4号)……蒙立坤说,不仅是古树,怡园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每一口古井、每一处古建筑都可以像这样进行图文互查,位置、布局、现状等一目了然。
苏州市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被称为城市“活化石”的历史文化街区就有8个,分别为姑苏区的平江、阊门、拙政园、怡园和山塘5个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常熟市的南泾堂、西泾岸、琴川河3个历史文化街区。为了对这些活着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更加有效地保护和开发,从2015年8月开始,市规划局以怡园和阊门两个历史文化街区为示范,组织开展了数据库建设,并于2016年11月全面完成。
具体负责这一项目的蒙立坤介绍,在数据库建立之前,规划部门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依据主要是文件资料,各项数据比较零散。此次通过数据库建设,运用信息化技术、GIS技术等,将怡园、阊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建控范围、保护范围,以及建控范围内的古井、古树、古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现状信息、规划信息等进行了采集、整理并编制入库,在地图上叠加呈现。借助该数据库,可以方便地查询怡园、阊门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各类详细信息,既能宏观把握,也能进行具体的统计分析。
对历史文化街区内的现存建筑进行评定也是该数据库的特色之一,评定内容细化到质量、层数、年代、风貌等多个层面。打开地图,从颜色便能分辨出各个建筑所属的年代,例如,绿色的属明代,红色的为清代,浅蓝色的是建国以后到上世纪80年代的建筑。对每个建筑的风貌评定则分为传统、协调、不佳、欠佳四类,蒙立坤说:“对于标注风貌不佳或者欠佳的建筑,在今后的规划中会建议调整。”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怡园、阊门历史文化街区数据库的建设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后期将逐步推广到苏州市所有的历史文化街区,为这一城市珍贵遗存的保护和规划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促进城市的永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