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网站--首页
     
 
苏州实践的新答卷
写在全面贯彻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征途上
苏鲍平( 苏州日报.2012/06/22 )

编者按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中国这艘巨轮指明了航向。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作为争当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先行军排头兵的苏州,如何贯彻落实好中央精神,因地制宜走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之路?聚焦于此,结合“走转改”活动,苏报将陆续推出一系列专题报道,带您走进基层,探访鲜活案例,触摸苏州新实践的强劲脉动,敬请关注。

  每一个重要时间节点的背后,都蕴藏着气象万千的历史。
  每一个重大发展理念的深处,都孕育着波澜壮阔的转折。
  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五大发展理念,到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时代制高点,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谋篇布局,攻坚克难,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中国发展新航程。
  深学笃用,全面贯彻中央治国理政新方略,苏州正奋力书写中国梦的苏州篇章。

  (一)

  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十三五”,是全新开启的一盘大棋局。
  苏州,这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这个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经济重镇,正踩着时代的新节拍坚实挺进,在更加关键的点位上先行先试,勇当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先行军排头兵。
  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尤其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苏州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围绕五大发展理念,紧扣“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今年以来,在宏观经济环境面临较大压力的情况下,苏州经济爬坡过坎,交出了一份不俗的“成绩单”,并且释放出诸多积极信号:一季度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209.1亿元,同比增长8.2%,高于预期的7.5%-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40.1亿元,同比增长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9亿元,增长10.2%;进出口总额634.7亿美元,按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增幅均由负转正;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9%、8.5%……
  放眼过去五年,苏州的发展更是可圈可点。去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万亿元,增长7.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60.8亿元,增长8.1%。更可喜的是,产业结构实现新突破,历史性地首次形成“三二一”发展格局;创业创新掀起新高潮,大力度地实现增长动力转换,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7%,已形成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研发投入、科技成果“四个90%在企业”的局面,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十二五”时期,苏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超过2.1万美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稳居全国城市第二位。
  新起点开启新征程,新目标赋予新使命。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表示,未来五年,苏州要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胜地和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国际化大城市。

  (二)

  每天清晨,在苏州工业园区的金鸡湖畔,创业者结伴“走湖”成为新时尚。他们通过这种方式,交换创业心得,获得创新灵感。“北有中关村创业大街、南有金鸡湖创业长廊”,在“创客圈”传为美谈。
  国内最大“第二课堂”高校平台“口袋校园”、国内最新锐语言交流平台“社交新语”……一系列互联网热门应用从金鸡湖创业长廊“孵化”壮大。这条长廊已汇聚众创空间47家,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入驻,目前已吸引孵化了500多个项目,获得市场融资超7亿元,促进带动7600余人创业就业。2015年,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首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名单,江苏8家入选,全部来自金鸡湖创业长廊。
  放眼苏州,创业创新之风蔚然。苏州高新区狮山创客汇、昆山高新区阳澄湖两岸青年创业园、苏州自主创新广场苏创空间等一批特色鲜明的众创空间相继涌现,众包、众扶、众筹等新型平台已成为创业创新者的“后台服务器”。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正是认准了创新这一核心动力,苏州企业不断进取,向着产业链的高端拔节伸展。
  2015年,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与美国礼来达成三个肿瘤免疫治疗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的全球开发合作协议,创造了中国生物医药领域金额最大的一单国际合作,获得首付及潜在里程碑款额共计33亿美元,此举开创了多个“中国第一”,中国创新药卖出国际价不再只是梦想。
  类似信达生物这样的领军型创新企业,在苏州还有不少,他们是苏州整个创新生态圈中的翘楚。
  在这个生态圈里,创新被视如空气水土,滋养着万物生长,孕育出别样的郁郁葱葱。这样的生存法则,也刺激着人才与创新的集聚效应在苏州日渐凸显。
  到去年末,苏州全市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增至187人,其中创业类专家数在全国大中城市名列第一。在苏州吴江区更是有李旭、牛艳辉和唐超、李华两对夫妇,双双入选“千人计划”,为全国仅见。2015年,苏州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43196件,同比增长5.76%;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0488件,首次突破1万件大关,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名列全国主要城市第四位。
  人才创新激情迸发,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推动着苏州产业层次向中高端攀升。去年,苏州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48.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5.9%,服务业投资占比达63.6%。“互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等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发展,过剩产能、落后产能加快化解淘汰,全年共关停、淘汰落后产能企业700家。
  过去五年,苏州收获了两个标志性的“1万亿”: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制造业领域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两个“1万亿”的背后,是苏州产业结构实现的历史性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49.5%,首次超过制造业,形成“三二一”产业发展新格局。这样灵巧的转型升级与结构性“变阵”,对于老牌制造业重镇苏州来说,弥足珍贵。

  (三)

  开放型经济是苏州最大的优势和特色。面对日益严峻的外贸整体形势,苏州有何应对良招?
  正应了那句古话:“变则通,通则久。”与国际市场“同此凉热”的苏州外贸企业,他们的应招就是加速转型升级。
  做贴牌起家的宝时得机械,加快自主研发,一款电动工具手枪卖出全球同类高端产品3倍的价格,依然紧俏;做代工起步的科沃斯,转型智能产品研发,一款扫地机器人去年“双11”网上卖得飞起来。
  2015年12月,克诺尔车辆设备(苏州)有限公司完成了首票境外维修业务,并办理了出口手续。在中国,80%以上的高铁及60%以上的地铁使用克诺尔制动系统,随着其亚太市场的开拓,客户提出要在苏州工厂维修,这为克诺尔转型提供
  了好机会。公司售后服务总监卫武贤说:“境外维修能帮助我们延伸产业链,企业不再成为单一的产品供应商,而成为一个提供技术和解决方案的服务商。”
  过去五年,苏州开放型经济的结构调整成绩斐然。全市一般贸易占比持续提高,服务业注册外资占比比“十一五”时期提高了12个百分点,引进各类外资功能总部企业超过100家。同时,苏州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协议投资额,五年里翻了一倍多。
  过去五年,苏州开发区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增了6家国家级开发区、4家综保区,新增了一批“第一”或“唯一”的金字招牌:2013年,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获批设立;2014年,苏州工业园综保区获批贸易多元化试点;2015年,苏州工业园区获批全国首个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今年4月,中国(苏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启动,苏州成为全国唯一获批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地级市,也是江苏省首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回望这几年,苏州不断巩固扩大开放型经济领先优势,实现了在全国全省“位次不后移、份额不减少、质量有提升”,全市外贸规模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外贸进出口、出口、使用外资规模分别保持全国大中城市第四、第三、第二位,境外实际投资额实现全省“十二连冠”。特别是去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苏州出口破冰前行、逆势飞扬,依然实现正增长,为整体承压的中国外贸注入了动力,增添了信心。

  (四)
  苏州经济运行之所以能够实现稳中向好,还与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密不可分。
  2014年10月,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第16次会议在苏召开。会议确定,将苏州工业园区列为国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在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允许园区进行大胆探索。
  10个月后,苏州工业园区行政审批局正式揭牌。这是一项直面利益调整的改革,探索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新成立的园区行政审批局,将原本分散在8个部门、近30个处室的96项行政许可,集中到一个机构,对审批行为及后果承担责任。职能集中,过去16枚审批印章精简为1枚审批专用章,审批时限缩减一半以上。
  简政放权、削减审批、降低门槛、优化服务……苏州以经济领域改革为重点,统筹推进改革举措落地,基本完成了202项具体任务,积极推进国家和省赋予的50多项改革试点任务。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在“5张清单”的基础上编制市级部门责任清单,向社会转移34项职能事项;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区政合一”管理模式试点成效不断显现。深化“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不断激发市场活力,2015年全市新增私营企业6.5万家,累计达到35.7万家;新增注册资本2548亿元,增长69.2%。
  大道至简,活力生焉。眼下,苏州正围绕政府职能转变这个核心强力推进,把大力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作为突破口和“当头炮”,强调放、管、服紧密结合,做到权力“瘦身”、职能“健身”,为“创时代”蓄力,全力营造开放、包容、宽松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态环境。

  (五)
  改革发展,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人民,要让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
  为此,苏州高度重视经济建设与其它建设“五位一体”的内在逻辑和紧密关系,着力补足补强城乡统筹、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民生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项,使单项发展的动能聚合成整体发展的势能。
  在吴江东联村,当地的承包土地流转比例达100%,村级总收入超过1500万元,年底农户分配超过300万元,村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为帮扶困难群众,村里还建立村级公益基金,对村里的贫困学生、患大病村民、孤寡老人等进行专项资助。
  东联村只是当下苏州农村“新集体经济”崛起的一个缩影。通过集中精力、财力,在城镇商贸区、工业集中区、城乡接合处等地发展高标准物业,获取资产租赁收益,苏州农村已不是简单地靠山吃山,而是依托当地的优势资源,形成了资产租赁型、企业股份型、农业开发型、联合发展型等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创造出苏州农村“新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
  有别于以往,如今的“新集体经济”具有产权清晰、收入稳定、分配合理、民主管理的特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提升治理水平,让农民在农村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红利,因而成为农村协调发展的方向。
  这些年,苏州扎实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轨道交通、美丽镇村等一批城乡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实施,农村集体资产超过1600亿元,村均收入达到776万元。农业基本现代化综合得分继续位居全省首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在苏州早已深入人心,自觉践行。
  过去五年,苏州生态文明“十大工程”完成投资670亿元,太湖、阳澄湖治理完成投资超300亿元,完成大气污染防治工程项目700余项。坚定实施“四个百万亩”工程,牢牢守住基本农田面积保护的“红线”。深入实施“关停不达标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改善生态环境三年行动计划”,今年将再淘汰600家不达标企业。针对农村环境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苏州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难题,补齐短板,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道行致远,不忘初心。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正是一以贯之地践行这一“民生为先”的理念,苏州的一项项民生改革新政频频落子,书写出一份份亮眼的民生答卷。
  去年,苏州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占比达78.3%,城乡社会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5.04万元、2.56万元,增长8%和8.6%,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9??1,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方面,苏州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惟有胸怀大视野,方能找到大思路;惟有洞察大趋势,才能构建大格局。
  过往的发展成果,印证了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英明正确,更增强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坚定了我们深学笃用、躬行实践的决心。
  一个更加值得期待的五年,迎面走来。
  苏州,正以前所未有的底气和信心,站上历史的新起点,襟怀宽广,铿锵迈步,开启全新的征程。
  新理念引领新发展,新作为成就新辉煌。历史在期待苏州——这方底蕴深厚的热土,书写下一个更不平凡的五年。


 
     扫一扫,更多精彩就在: 吴文化网站--首页吴文化网站        吴文化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