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网站--首页
     
 
顾伟明:我可能是最后一代打铁匠
陆怡( 城市商报.2016/04/28 )
[提要] “叮当、叮当……”,炉火熊熊,铁锤伴着汗水一锤锤砸下,通红的铁器火星四射。始于战国年代的冶铁,伴随着文明进程,已走过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铁匠铺,曾经在街头巷尾可寻,然而近些年来这一老行当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如今,即使在乡村,打铁声也逐渐消散,成为一种正在逝去的文化记忆。57岁的顾伟明说,他可能是苏州最后一代打铁匠。

    走进胥口镇新麓村的深处,循着打铁声便能找到顾伟明的作坊。
  走进作坊一瞧,与《丰乳肥臀》中描述的情景相似:成天在炉火边“上烤着,汗水一层追着一层往外冒,破烂的衣裳上结了一层白色的盐屑……”灶炉里的火烧得旺盛,不时吐出火红的舌头。陈旧的墙壁因常年使用被熏得漆黑,周围的空地上堆放着各种铁器,还有一方磨光的铁墩。老顾正从熊熊炭火中夹出烧得通红的铁,拿着铁锤叮叮当当一阵猛敲,直到敲出自己满意的造型,最后将打好的铁器投入冷水中,只看着一缕青烟冒出,伴随着“刺啦”一声,一把铁器就此初步打磨完成。火光把他的脸颊照映得通红,汗珠随着敲打带来的震感迅速滴落。老顾说,在打铁过程中,淬火和回火的技术十分重要,这是一个难点,俗话说“不识火候”,说得就是这回事。
  说起打铁,顾伟明便滔滔不绝,“选铁坯、加温、捶打、淬火……打好一把菜刀需要10多道工序。”他告诉我们,因为手艺过硬,乡里乡亲们甚至其他省市的人都愿意专程赶来买他的铁具。藏书羊肉上市的时候,不少店老板排队来这定制大刀,老顾的生意可以用供不应求来形容。“没有招牌,一般用了我的刀的人都晓得效果。”顾伟明说,除了打常用的菜刀,他还打一些铁椎、铁锨等铁具。他会在每个铁具上刻上一个“顾”字,并刻上打造的年份、月份,后续使用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找他,介绍起这简单的标志他满是自信!
  采访中,正好碰到村里一位老农民到铺子里来选购,一把锄头,一柄柴刀,一共120元。村里人都说,市面上卖的都是机器批量产的,没老顾手工打的耐用,现在会打铁的越来越少了,这门手艺,应该想办法把它留下来。
  老顾今年57岁,从17岁进入铁器厂学习打铁开始,他与炉子和锤子已经打了40年交道。“世上三行苦,撑船打铁磨豆腐。”一语道出了打铁这个行业的艰辛。“打铁很吃苦,尤其在夏天,人家对着风扇吹,不干活都嫌热,我们却还得围着火炉转。”老顾说,当时一起学徒的铁匠们大多已经转行做了其他,顾伟明这里可能是胥口最后一家铁匠铺了。他告诉我们,铁匠虽然苦点累点,但是养家糊口基本没有问题。“现在,更没有人再愿意从事这一行了。”老顾的言语里藏着些许无奈。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机械化以其高效率,毫不留情吞噬了手工打铁,也让这个原始而累人的行当逐渐成为昨日旧影。传统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正在从生活中远去,被滚滚而来的时代潮流淹没……


打铁匠
打铁匠1
打铁匠2
 
     扫一扫,更多精彩就在: 吴文化网站--首页吴文化网站        吴文化微信号